的确,多瑙河作为欧洲东南地区的一条重要航道,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蓝色多瑙河”是从艺术家和作家的角度来看的,而从经济角度来看,多瑙河是各国相互连接的桥梁,布拉迪斯拉发就像一个大熔炉,在城中漫步,你会遇到不同背景的人:匈牙利人,奥地利人,捷克人,俄罗斯人,大家和平友好地相处在一起。正因为这种友好与宽容的气氛,布拉迪斯拉发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据说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在一次沿多瑙河的旅行中,途经了布拉迪斯拉发,他原本只是想上岸看看,没想到却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一住数月。这座城市为他的创作带来不少灵感,也成为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多瑙河上的美女”。
走进旧城区,可以发现不少布拉迪斯拉发在辉煌年代的印迹。
圣三一教堂
1536 ~1783年,布拉迪斯拉发成为匈牙利的新首都,一直当了240多年的首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国王、总主教、贵族和所有主要机构都驻扎在此。
1563~1830年,共有10位匈牙利国王和8位王后,包括著名的“奥地利国母”玛丽亚?特蕾西娅女王,都是在布拉迪斯拉发举行的加冕典礼。如今,在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圣马丁大教堂里,我们找到了国王加冕时的辉煌历史印迹。这里曾是匈牙利王室进行加冕典礼的教堂,高85米的教堂塔顶是镀金的圣斯特凡王冠。现在,城里每年会举行次加冕庆祝仪式的表演,重现当年奥匈帝国皇帝登基时的场景,让人们看到这座城市辉煌的过去。
从1536年到1830年,共有11位国王在圣马丁主教堂加冕,当时的市名是“普莱斯堡”。即便后来不当首都了,继续还是多当了40多年的加冕城市。
18世纪,该市在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皇统治时期繁荣起来,修建了许多新的宫殿、修道院、宅邸和街道,成为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疆域内最大、最重要的城镇。
当女皇之子约瑟夫二世统治时,特别是在1783年匈牙利王冠被送往维也纳,以试图强化奥地利与匈牙利的联盟时,该市失去重要性,中央机构迁移回布达佩斯,许多贵族也随之迁移。1919年3月27日,城市名称由原来德意志式的“普莱斯堡”,改为斯拉夫式的“布拉迪斯拉发”。
弹石街面上的“王冠”显示这是一条“国王加冕之路”
铜牌的译文为“米哈尔斯卡城门——13世纪时,在这里建有塔楼和前廊的市政工事大门。这扇大门的这一部分在最上面形成了一座桥,可追溯到17世纪。”
沿着旧城区的街道向北走,一抬头便可看到高高耸立的哥特塔。这就是建于1300年左右的米哈尔斯卡门,也叫米歇尔门。
中世纪时,它曾是整体城墙中东西南北4座城塔,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城门,但并非中世纪时最早的那座拱形城门。起初那个低矮的哥特式塔楼拱门,16世纪时已被摧毁,现在的米歇尔门是18世纪中重建的,城门上加盖了巴洛克风格的绿顶钟塔,塔顶是天使米歇尔的雕像,共51米高。顶部的钟塔内开辟为小型兵器博物馆,大多数展品为中世纪的兵器。
在塔门下方,门洞的中心地面上,镶有一块环形标志——“国际城市地距铜圈”,中间的圆点是布拉迪斯拉发市的原点,外圈上标注的是与世界各著名城市的距离,这表明了古代布拉迪斯拉发城在贸易商路上的重要性。
标出了布拉迪斯拉法到达BEIJING有7433公里
米歇尔门的另一面
附近街道的两旁都是商店和餐馆,按照老城的格调,各家店铺都各显神通,把铺面搞得吸人眼球,想尽办法招揽顾客
布拉迪斯拉发老城区与维也纳的繁华相比,布拉迪斯拉发显得朴素安静得多,乍看之下只会给人以简朴的印象,氛围和节奏也不像别的首都那般喧嚣而紧张,然而只消在城里稍微多转一会儿,这些以古典主义风格建造、缀以巴洛克风格装饰的房子和它们所组成的街道,就会令人心生爱恋。
虽在欧洲众多名城的包围下不显眼,但这里却是当之无愧的欧洲心脏。一方面是因其地理位置处在欧洲的正中心,另一方面是挨着另三个首都,与布拉格、维也纳形成一个三角地带;与维也纳、布达佩斯又形成另一个三角地带。
“水道工古米”铜塑是布拉迪斯拉发上镜次数最多的角色,这个被人称赞为“黄铜的幽默”雕塑,已成为城市的名片
雕塑是当地艺术家维克托?胡里克在1997年创作完成,旨在为重修的老城带来一丝生气。结果是“古米”的知名度,大大超出他的想象。后来,“古米” 的“头”还被偷过两次,以至于到了警察列个警示牌来保护他。
“古米”的斜对面、旧城广场的入口边还有一个著名的雕塑:
“银先生”
“银先生”是20世纪中叶时一位著名的小丑演员。传说他是20世纪的人,穷困且精神有问题,经常身穿天鹅绒绅士服游荡街头,优雅地举着礼帽向过往的行人打招呼,向妇人们鞠躬致意。当他去世后,人们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立起这尊真人大小的银白色雕塑,向路人致意的“礼貌先生”。现在,“礼貌先生”的所有权归其后面的甜品店,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甜品店的招牌。
位于市政厅广场(旧城广场)的老市政厅,是由建于14–15世纪的老建筑群组成,这是斯洛伐克最古老的市政厅,也是该市现存的最古老的石制建筑之一。塔楼最初是为防御而建,现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
最古老的那部分始建于1421年,15世纪二楼加建了小礼拜堂及政务委员办公室,16世纪进行了扩建。1733年大火,塔楼改为现在的巴洛克式,并加了另一座楼房成为现貌,在几百年多次修缮中,仍保留了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部分建筑与装饰。
老的市政厅,曾用于召开市议会、法院议会和接待包括国王在内的重要来宾。1868年改为市政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城市历史文献,向观众展示布拉迪斯拉的历史。
从庭院的拱廊骑楼,可进入博物馆
看起来简简单单、不事修饰的小广场,却也别有一番质朴可爱的情趣。这座城市的宁静与悠闲让人觉得内心安详,有种家一般的亲切感。浅绿色的建筑是日本大使馆,浅紫色的是希腊大使馆
广场上还有一个有名气的雕像“掉队的拿破仑士兵”,这个趴在长椅上微笑的雕像,是为了纪念 法国 军队曾于1805-1809年驻扎在此,据说1805年拿破仑在取得斯洛伐克 战役胜利后,就是在这里与 奥地利 签署了《普雷斯堡和平条约》。
这个特别有趣、在布拉迪斯拉发最受欢迎之一的雕塑,是由雕塑家Juraj
Meliš创作。雕塑的身后是法国大使馆,于是,这个雕塑成了法国大使馆的招牌。
建于1527年的罗兰喷泉,是城中最古老的喷泉,现被挡板围着。作为法兰克王国、神圣 罗马 帝国奠基人查理曼大帝身边的12骑士之一的罗兰为保卫查理曼大帝慷慨赴死,成为史上第一位被称为圣骑士的人。这个柱子叫“玛丽安台阶”。
广场中的雕塑不少,这是“警卫室”
背后日本大使馆开的店铺
斯洛伐克国家剧院建于1886年。早期的古典剧场建于1776年,1884-1886年被维也纳建筑师改造成如今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剧院的前方是赫维兹多斯拉夫广场
剧院没有不可一世的奢华规模,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优雅。
剧院前的盖尼米德喷泉
赫维兹多斯拉夫广场附近的另一个广场,中间矗立着胜利纪念碑
纪念碑后面那座典雅的黑顶白墙建筑,是斯洛伐克爱乐乐团音乐厅。
国家剧院与老城区新桥之间的赫维兹多斯拉夫广场是条长长的林荫道,是布拉迪斯拉发最知名的广场之一。
赫维兹多斯拉夫(1849-1921)是19世纪斯洛伐克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名诗人,他的雕像就竖立在广场花园中心。
长长广场上的两边主要建筑有大使馆、高档宾馆和雕塑等,德国大使馆、美国大使馆就在其中。
德国大使馆
卡尔顿喷泉
由广场再转入旧城,一座远看近看都很漂亮的大楼——“埃迪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