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嫦娥背后的天文历法故事

 天地正义 2019-09-02

中秋嫦娥,大家知道嫦娥这个词背后的天文历法含义吗?嫦娥这个词的历史渊源对中国有什么巨大影响?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灵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法则天地,象似日月”,《上古天真论》所说的上古文化的基本原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礼记

大家会发现,月亮这个东西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月亮就算嫦娥,那么中国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叫做嫦娥呢?嫦娥这个词有什么深刻内涵?

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经。月亮对华夏文明来说,重要性和太阳有的一拼根据我看的经书,最早出现嫦娥原型的应该就是山海经里面的大荒西经,他是这么说的: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羲生月十有二,这里的 常羲就是最早嫦娥的原型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就是一个叫做常羲的天文观测官根据对日月运行的观察,创建了一年包含十二个朔望月的历法制度。后来这个想法我在《吕氏春秋 》找到了验证 :“ 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 ” 史记里面好像也有这个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嫦娥,应该就是上古天文官的名字

司月之官叫做 嫦娥 ,一开始叫做 “ 常羲 ”。后来是为了避讳,改名叫做恒娥,因为诗经说:如月之恒。后来避讳汉文帝刘恒,改名叫做嫦娥改名恒娥,应该是避谁的讳呢?

伏羲后来尊为王了,羲和我是同源的字

,就是古代气的意思。我,左边是禾,代表着木的生发之气,上升之清气。右边是戈,是金的意思,就是气的沉降。我就是气从上升到下降的一个循环;常,恒,也是一个意思。

嫦娥的诞生意味着中国的历法进入到了高级别的阴阳合历阶段,常羲生十二月的记载表明《大荒经》历法已开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之先河。所谓阴阳合历即同时以太阳和月亮的视运动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 : 一方面,根据太阳的视运动确定节气和回归年,另一方面,根据月亮的视运动确定朔望月和日期,季节是农耕生产的时序依据,而月份则便于记日子,这就是时以纪农,月以记事 。

古代的很多传说都是关于历法的,比如嫦娥奔月,就是这个天文官每天观察月相的意思。奔是为某个目的持续付出的意思。

比如女娲补天,就是女娲修正了历法,因为历法开始的时候就是太阳历,有一些误差,千百年过去后,一年四季就颠倒了,本来应该是炎热夏天,但是却出现了下雪的情况,古人以为是天破了。后来女娲应用了 阴阳合历修正了历法,让四季和立法再次对应起来,后人认为是女娲让天不破了,所以用女娲补天来纪念他。女娲补天的本质就是立法的修正.

再比如后羿射日,后裔也是一个天文学家,那时候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历法和时间标准,严重干扰了百姓的农耕生活,所以他矫正了历法,把错误的9个历法给去了,留下来正确的历法,这样百姓生活又恢复了正常,为了纪念后裔剔除错误历法,叫做后羿射日。

神话在五胡乱华的时候被有组织的大规模篡改,把本意都改成了不可思议的神话,这样文化的源头都被污染了,后来中国人自己都把这些伟大的历法行为认为是荒诞的传说,这是对祖先的一次亵渎

这个和满清编四库全书大面积篡改经书是一个道理把实实在在的史实变成了荒诞的神话,这个就抹去了这个民族集体回忆

所以,我们在中秋节这个节日,我们一定要告诉身边的人,嫦娥奔月的本意,后羿射日的本意,女娲补天的本意。还要女娲捏泥造人,也是一个误解。这个的本意是女娲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记录部落发生的重大人事变动.

嫦娥这个反应的是华夏文化的独特内涵:以天文定人文,以天伦顶人伦。这里在《尚书-舜典》中有明确记载“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安装好玉制的璇玑仪,用来确定太阳、月亮和五颗星的运行”。中国人认为,人伦和天伦是一样的,比如行星绕着太阳转,恒星绕着北极转,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围着长辈转,古人认为人们之间不是平等的,每个家庭成员,要根据其他成员与自己的不同关系,而采取相应的不同态度。

这样,家庭就和谐了。把这种处理方式,推广到部落,部落就和谐了; 推广到国家,国家就和谐了;推广到天下,天下就和谐了。所以中国的政治认为,国是家的放大。而西方文明——家庭成员跟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处理人际矛盾的方式是靠法律,因为人和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历法是持续修正的,他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历法会受到太阳系在银河系周转的影响,也会受到地球本身磁场偏移的影响,也会受到外来天体比如彗星的影响,还会受到地球本身质量和形状改变的影响.

最早的是太阳历,这个是有一些误差,阴阳合历产生后虽然是方便了生产生活,但却让制历者遇到了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这就是如何协调阴历的月序和阳历的季节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个原因呢?因为古人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天文官需要很精准的历法,但是百姓观察天象却要很简单才行,因为太阳视运动周期和月亮视运动周期的参差不齐引起,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是 29.5 天,这是一个朔望月的实际时间,而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周期则是 365.24 天,这是一个回归年的实际时间,但是一个回归年并非一个月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大致是十二个朔望月还余 10.88 天。因此,如果一味地按一年十二个月安排月份和岁长的话,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季节与月份渐渐错位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置闰。

盘古开天地,这也是一个太古时期圣人们带领族人不断发展的历史。开天——伏羲祖族观测天文,创造历法,然后农业发达,种族繁衍,族群扩大;辟地——扩张生存区域,沿着黄河顺流而下“辟地”。天文历法中有一个很庄严的里程碑,叫做浑天仪的应用,也叫做璇玑仪。《尚书-舜典》记载:“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中国的政治体系就是根据这个来定位衍生的。

像嫦娥奔月,女娲补天,明明讲的是我们祖先观天历正的智慧和成果。究竟是什么时候,是谁编造成了看似不靠谱的神话故事?让后世子孙跟自己的祖先断绝纽带,究竟谁干的?这个是五胡乱华以后,蛮夷的持续文化虚无战略,我希望我们的成语解释,教科书也可以修正过来,不能一直错下去,这就是我们来研究文化的价值,给更多人解弊

由于社会出现分工分层现象之后,受养人中的“人杰”产生了超出日常需要的精神需要,超出短暂的个体生命,也超出小群体的图腾,为更大的世界寻找永恒的支点——每一个走向文明的民族,都需要一个支点;如果在世界上找不到,就会在心中造出来:古希腊诸神,古印度诸神,希伯来的上帝天主,伊斯兰的真主安拉,都是这样的支点。

中国与众不同,不是在心中造支点,而是用璇玑仪在真实的星空中找到了支点:北极星。有了它,中华先民就有了心中的支点,中华民族就不需要“神”!人间的一切,都有这个支点在支撑!所以叫华夏族叫做天道民族,因为只有华夏族能够理解天文万象,并且天人合一,让人效仿天地制定出天地人和谐的文化体系。

华夏族是唯一的天道文明,那什么是天道文明呢?天道的信仰使得中国人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 支点 ,白云先生说我们的祖先是奉天承运的天人转化器,祖先们使得世上的人们不但把时间扩展到过去,而且把时间扩展到未来,人们知道自己死后也会为子孙当中介:中华典籍代代相承、相释、相注、相校、相通;中华家族也是代代相继、相嗣、相记、相承;人们往往把自己看作是时间链条上不会脱落的一环,所以不太考虑是否永生的问题。西方人没有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支点,只好在心中造出一个“上帝”。人格化的上帝不只属于一个特定的氏族或部落,作用和图腾差不多,增加了一个忏悔原罪的心理过程。

再来说说华夏历法修正历史的进程

最早的太阳历是比连山历更早的历法,一年三百六旬。十数纪日,十二数纪月, 一月30天,一年360天的历法.它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少五天多、几年之后, 则会发生重大的季节差异,引起春夏秋冬四季错乱。女娲补天将一年调整为365天后,与回归年的实际长度365.2422,四百年就少100天,八百年就会少200天,又会逐渐出现四季颠倒的诡异天象。又需要 调整历法了。“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尚书

春秋战国时代的四分历 ,已经精确到365又1/4天。再后来到元代,郭守敬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就与现代的精确数值365.2422天几乎一样了。

连山历对应的是先仰韶-仰韶期文化,对应的宇宙模型是浑天说。这里面就涉及到混沌、昆仑山的文明,等下我展开了说说。后来历法升级,这就是归藏历,对应龙山期的“神农归藏历”,对应的宇宙模型就是宣夜说。

华夏历法最成熟的经书就是山海经

一年360天的历法.应该持续时间不长。因为只需要几年时间,冬至时间和候气或测影的结果就完全不一致了,就会及时调整了,是的,是持续修正,但是没有引入阴阳合历的模型后,是无法构建出算法体系的

地球有黄赤交角的,也许以前没有这个角度,后来可能发生了陨石撞地球,导致了地球出现了角度,这个就影响到了历法修正历法这个事情在经书里记载

阴阳合历调整磨合是比较漫长的时间,如果有 夏天下雪的说法,应该是阴阳合历调整期间,不是指太阳历不准,赤道黄赤交角角度,现在也在持续有规律地变化,这也是造成大气候周期原因之一

《左传》中有这么说:“ 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 ” 所谓 “ 归余于终 ” ,就是在岁末设置闰月。我这是大比分,不一定是下雪这么夸张,就是节气和农耕生活偏移了。

古人制历,以冬至为起算的岁首和历元。

月亮的引入是为了校订冬至的定位,冬至日在历法上是最重要的一个基准点,在地上的人看来,每到此日,日月星辰经过一年的运行,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所谓 “ 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 ” 。冬至之官在对日月行次的观察的基础上,推算其虚盈,设置闰月,以使日月的运行配合无间,也就是使季节与月序的不相错位。确定了闰月,一年的长短、节气的位置,也就因此而定了。所以只有日月一起来定位,这就是阴阳合历后,才能精准的确定冬至,才能推算出24节气

所以,嫦娥的出现,标志着华夏文明又进步了一个重大的台阶,变得更加精准了华夏人为什么需要建立历史体系,因为古人发现太阳,月亮,行星的运动都有规律的,他们都会周期性的对地球产生影响。古人为了方便后人更好的生活,所以就记载了现在的事情,方便后人参考,比如今年地震了,那么60年是五大行星的周期性影响,那么60年后的人就可以提前做准备,以史为鉴,这就是史书体系的价值

比如我们当代的专家就是通过推导周文王说牧野之战记载的五星连珠这一个天文现象来确定了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这个就是一个使用案例。最有名的是"日再旦"从而确定周公共和时间.

还有根据天文现象纠正孔子生辰的

和月亮有一个词紧密相关的叫做混沦,也就是混沌天开,混沦去了水,就是昆仑。昆仑台又是华夏先人观察天文历法的地方,混沌,古音第三声。大家可以去了解下昆仑台,在大地湾遗址有出土。为啥孔子写的书叫作春秋,这个有什么讲究?

先生以前说过,伏羲、女娲分别手持规、矩,伏羲女娲图是很重要的要给图像,规矩则是测量天文的工具。古人面南而居,所以伏羲女娲必坐北向南,则画面中右为东、左为西,伏羲和女娲左、右相对,实表示其分居东、西。在阴阳五行体系中,东和西又对应于春和秋,因此,画面中伏羲、女娲各居东、西,实象征其各司春、秋。所以孔子写春秋,说的就是传承伏羲女娲以来的天道文明

《淮南子 · 时则训》有这么一句话 “ 春为规,秋为矩 ”。春秋就是规矩,孔子写春秋,就是给人伦定规矩。

嫦娥的原型也可能是女娲,因为《大荒西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规圆矩方,天圆地方,天生地长。天生地成。春生秋成。伏羲女娲对偶相坐,这个不是说他们是一堆夫妻,就是因为他们相对而做一起制定历法,两位历法先祖就像阴阳一样的构成了华夏的元气。我翻看了史书,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在汉语典籍中晚至唐代才见诸记载。很多历史都被胡人给篡改的面目全非,夫妻说法是故意抹黑的吧?说人家乱伦。

太古时代女性比男性更敏感,因为女性的水的比重比男人更多,女人是水做的。所以女人会有月经,就是受月亮引力磁场的影响。也有一种花也受月亮周期性影响,叫做月季花。所以月季花可以用来调节女性月经失调的问题。

还有一个传说叫做共工触不周山,大家知道吗他是什么意思?大家猜猜看,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到底给后人们留下了怎么样的宝贵财富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1-女娲补天
2-后羿射日
3-嫦娥奔月
4-共工怒触不周山

前面3个我都做了解读,最后一个大家一起来解读下。还原上古神话的本来含义印象中也是和修正历法有关这个神话是出自《淮南子-天文训》,淮南子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很多宝贵的上古王室典籍。因为作者也是王室出身。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天文训的开头故事,可见非常重要。

我把源头复制给大家: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力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天文训

共工触不周山是在解释上古时代古人观念的宇宙的起源,这个故事告诉后人宇宙万物是由元气开辟凝聚而形成的,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日月星辰移于天,水潦尘埃归于地。接下来的共工触不周山,就是用来解释这一宇宙景观的,即把 “ 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 归因于共工触不周山而导致的天、地倾斜。也就是把阴阳分化的能量.

什么叫做不周山呢?很多愚蠢的学者一直在寻找不周山的地址,其实不周山不是一个地理概念,他是一个天文概念。

天柱折,地维绝大家还记得先生说的龙星吗?龙的子孙周礼说- 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西北就是不足就是不周共工和女娲伏羲一样,都是伟大的天文学家,古人说伏羲女娲首其事,共工终其功,在制作历法、创建秩序的过程中,共工功不可没。

上古是龙星纪时制度

举几个例子:二月二,龙抬头。龙星回归的星象有关产生了很多民间习俗,比如正月二十日之 “ 补天穿 ” 、二月初二之 “ 引龙回 ” 、 “ 打灰囤 ” 、五月端午 “ 赛龙舟 ” 等等习俗。口口相传,就是传说。很多真相就藏在传说中。中国应该有一批人去搜集民间各地的古老传说,现在很多都流失了,非常可惜

啥是不周山?龙星周天,秋冬之交,龙星整体潜入北方而隐没不见,就相当于龙星的周天运行圆周在北方留下了一个缺口,故西北方被称为 “ 不周 ”。西北因为是天之始阙,也就是乾卦,故称不周 ,西北方之山因之就称 “ 不周之山 ”。

易经乾卦 六龙御天,就是龙星变化的过程啊! 潜龙勿用这几代人流失了很多,以前农村保存的不错,这些年流动太大,现在很多老人还知道一些,等这些老人走了,多数年轻人就不会了,也不懂种地.

“ 不周 ” 其实不是地理概念,是天文概念,因为他记载在淮南子的天文训而不是地理训,他表示秋冬之交的立冬节气, “ 共工触不周之山 ” ,说的正是秋冬之交的龙星星象,此时,龙星徙至西北方,开始隐入西北方的群山之后。触,意味着以角相抵,而龙星首宿为角宿,角宿最先没入西北群山,正呈现为龙星以角与山相抵触的景象。龙星潜入西北群山之后,整个冬天都深潜于北方隐而不见。 “ 天倾西北 ” 、 “ 地不满东南 ” 的宇宙观图景其实正是先民们直观所见的夜空景象。

太阳系也是绕银河系的核心运行的,也会经历银河系的“春夏秋冬”我推荐几本书,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历史,《山海经》-《淮南子》-《春秋》-《尚书》-《论衡》-《列子》共工的原型是秋末的龙星星象,神话里说与共工为敌的是颛顼,这里又说明了什么呢?颛顼绝了天地通,为什么?

这个也是天文现象,我们的祖先太厉害了,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让百姓记忆和传播,在五行说体系中,颛顼是北方之神,亦即冬天之神,而共工的原型是秋末的龙星星象,自春历夏至秋,在夜空天际中辉耀了整整三个季节的龙星,终于坠入西北隅的群山后面,随之而来的将是漫漫冬日,那是属于北方之帝颛顼的季节和世界。共工与颛顼争为帝而不胜的故事,反映的其实就是这个季节交替的时刻秋冬交争、秋尽冬来的自然现象。

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推断,山海经和淮南子有着深刻的联系这个其实就是易经的开篇华夏上古龙崇拜源于原始历法的龙星记时制度,龙的原型即四像中的东方苍龙群星。龙星周天运行,春、夏、秋、冬四时分居东、西、南、北四方,正与农时周期相始终;

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尧典。初九“潜龙勿用”,冬天黄昏时苍龙隐没不见,不可见故不可用为纪时标志;所以不能用,叫做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春分黄昏时龙角升起于东方地平线,俗谚所谓“二月二,龙抬头”
九四“或跃在渊”,春夏之交,黄昏时苍龙整体正从东南方腾跃而上;
九五“飞龙在天”,仲夏时节,黄昏时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
上九“亢龙有悔”,六月末,夏秋之交,黄昏时苍龙西行并掉头下行。

“群龙无首”,秋分之后,黄昏时苍龙之首的角宿隐于西方。所以,阴符经的开篇就说了华夏文明的核心:观天之道执天执行!最后是群龙无首,用九,吉!说文里龙字写的很清楚,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人事顺应天时,古人智慧非凡.

古人认为龙星一周完美循环,是吉利的象征苍龙星象之周天运行与农时岁序相终始;“六位”,指苍龙周天运行过程中潜、见、跃、飞、悔、伏(无首)六个方位,六个方位标志着从仲春到仲秋之间六个时令,也就是“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群星流转,则季节变换,寒暑推移,才有所谓“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天师观测天象后把答案告诉天子,天子又翻译给诸侯,诸侯再通过教化传递给士,士又通过简化教育把这个复杂的原理教化给百姓怎么识别天象来开展农耕.

从天道到农耕生化,信息都不能传递出现失误,所以必须要以身作则层层教化这就是上行下效今天先说这么多,我们一起努力来重新书写华夏文明,正本清源的工作需要从我们这代人开始,华夏文明我们不能断了,要把他传递给00后.

中秋节,我们聊嫦娥的故事很有意义,我孩子从小就开始给他讲解这些,不过后果很严重,经常和老师辩论,他考试经常写错,因为都是按照我的说法来回答,违背了教材嫦娥本月、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上古四大神话难道真的就是神话吗?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天道文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