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建微讲堂第十三期 | 以文化为切入点的乡村建设实践

 宏基果业 2019-09-02

黄桂娥,来自湖北武汉,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现为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因为喜欢乡村生活而开始慢慢的接触到了乡建。

经过在一些乡建项目短期走访和长期蹲点之后,写下了自己所见、所做、所思的结晶。在2019年的这个暑假,在厦门海沧东孚的一个乡村——过坂村待着,那是九七华夏的项目地,和九七华夏的团队一起,帮助那里的乡村开启“过云生活”。

最初走上乡建的这条道路,是九七华夏这个团队的带领。九七华夏的领头人洪金聪,开始创建乡建公司的时候,是用情怀去经营这份乡建事业的。所以这就给我这个大学教师介入乡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像我这种浮在公司旁边,把公司乡建项目地当做研究基地的人,不可能会有长久的生存空间。我也有我的路要走。

刚刚结识洪金聪的时候,是2017下半年,那时也是他创建乡建公司最理想化的时期。那时团队在贵州有个乡建项目,团队怎么做乡建,都是靠洪金聪来教,团队成员的经验较少,而我对于乡建更是不懂。

因为大家都是刚刚开始接触乡建,团队又远离总部,所以乡建生活过的非常宽松、新奇。我不自觉地利用业余时间,跟着这个团队去村里待了近一年。

从表面看,我是团队的一员。因为我和团队成员长时间待在一起,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后,又一起解决。我在团队里,发挥作用的方面,主要是乡建经验的总结和理念的提升。其他很多时候,就是凑个人数,但我时时刻刻都在默默的观察。乡建和写作,激发了我多学科知识。以研究者身份介入到乡建,我感觉找到了自身价值发挥的舞台。

我的乡建研究范围很广,比如对乡建方法、途径的思考、乡建人在乡村的种种故事、村民的种种故事、乡村的真正价值所在、各界力量参与乡村建设的故事、政府如何为乡村振兴攻坚克难等等。

其实,我的定位是成为乡建的系统理论体系的建构者和找到能够解决乡村百分之八十问题的路径的实践研究者。我期望通过全国乡建实践的观察和研究,找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区域里乡村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它的解决方案。

说到底,就是那二十字方针到底该如何落地?怎么样的落地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另外,还会对文旅大项目作出自己的研究。

为什么去做乡建,缘由说起来真的很复杂。在参与乡建之前,我在上海做戏剧的博士后研究,做这个研究的前前后后,是以戏剧评论家的身份,迷了几年的戏。迷戏的那几年好像在天空和梦中的江南飘了几年,根本没有活在人间,脚好像踩在云里,没有踏在地上的感觉。

戏剧,那是一个由演员、导演、编剧、舞台美术、舞台音乐等等人员通力合作,编造的一个虚幻世界。长期沉迷其中的人,伤感又务虚。后来戏梦醒了,在不接地气的艺术里飘了几年,就想极端地接一接地气,所以就来做乡建了。

在九七华夏蹲点做调研的过程中,有很多理论思考,把这些思考推广出来,这是我在乡建界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

想深入挖掘潜藏于乡村中即将失传的古老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农耕文明等,进行复兴、复活与传播推广;为不同地域里独特乡村文化的再生与复兴提供理论指导。基于乡村文化理念下的乡村规划、乡村运营等,提供决策咨询、落地指导服务。

我们期望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在精神价值、审美理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继承并创新,并尽可能让其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另外,乡村振兴背景下,还存在乡村内在原生文化和外来植入文化,如何融合的问题;还有文化如何更好结合乡村的生态、产业、乡风、治理及经济发展,一起助推乡村振兴的问题。

有人说乡村文化研究,太小了,其实文化的问题不小,政治、经济、生态等,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上来。


本期乡建微讲堂,我们请到黄桂娥,湖北武汉人,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现为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近年一直从事传统文化、艺术乡村及乡建系统理论的研究,并常常亲身参与乡建实践,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寻找在艺术、文化、品牌角度为乡村振兴发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