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答疑—是动病,所生病

 武医同修 2019-09-02

打卡进行到第四天,我注意到有一些学员对是动病和所生病各自的含义有些疑问,这次答疑我将简单讲一讲是动病、所生病到底是什么,以及这两个概念有何临床意义。

是动病,顾名思义,指的是经脉中的经气发生逆乱、阻塞、过盛或虚衰等异况而产生的病症,因此是动病很大程度上是外经病,它发生在经脉循行所过的区域,发生在体表、肢体区域。治疗是动病,用我们课上学的寒热传导等调气的针灸体系就可以起到效果。这一体系也可治五体病,也就是皮脉肉筋骨五个层次之病。

我们先从大肠经讲起。以下是《灵枢·经脉》篇中对大肠经的描述: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鼻流清涕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我们很容易注意到,大肠经的是动病包括齿痛、颈肿等,都发生在经之所过处,是典型的经气失常为病。(但经气失常的症状也未必只体现在经之所过的部位,还可能体现为一些更大范围乃至全身的症状,之后胃经的是动病可以证明这一点。)

原文中也提到,大肠的所生病是“津病”,例如目黄口干、鼻流清涕、喉痹等等。什么是所生病呢?理解所生病,要先将五脏所生病和六腑所生病分开来看。

分析原文中对五脏之经的所生病的描述,可以发现,某脏所生病明显是该脏作为一个系统的功能出现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征象。这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五脏所生病对应于这五个脏器本身,以及它们受邪时出现的问题。

有一个情况在临床上很常见,就是明明是生于五脏的病,却也可以用经脉来调。例如,对于心痛、心悸、胸痹等心脉问题,针刺至阳、内关也有显效。这是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内脏与外经确实是气机相通的,调整了外经之气,多少能带动内部的气机。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回到上述例子,这一类以外经调内脏的显效基本都出现成年患者身上,因为成年人的五体、经脉和五脏已经发育成熟。但对于小儿来说,小儿的五体和外经并没有发育完全,脏经之间和外经之中的气未必完全像成人一样流通,因此治小儿病者,多从五脏直接入手进行辨证,用针对五脏系统的方药或其他疗法来施治。例如小儿夜半啼哭,儿科医家会断为属肝,从肝脏上调;焦躁上火,则断为属心。总地来说,在儿科中五脏辩证应用得较多,经脉辩证较少;针对小儿疾患,调五脏的效果也好于调外经。

那么六腑所生病是什么呢?如果说五脏所生病就是与五脏所主的系统有关的病,那么六腑所生病也正是六腑所主的系统相关的病,六腑所主的是津、液、血、骨、脉这些系统,它们是在五脏之外的另一些系统。

如何将六腑所生病的概念用在临床中呢?我们下面就以腰痛为例:

腰痛的一种常规且有效的治法是刺督脉人中穴和小肠经养老穴,其中人中的含义在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针对腰正中线督脉痛的特效穴。而养老对于腰痛的治疗范围较宽,未必拘泥于腰正中线。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养老可以治腰痛?其二,什么样的腰痛适合用养老来治?

首先是养老穴为什么能治腰痛的问题。养老属小肠经,且为郄穴,郄穴位置较深,刺之可以对本经经气尤其是深部的经气起到很强的调动作用。因此刺这里,气血能直接入小肠腑。当小肠所主的“液”系统出现问题时,不妨考虑以养老为代表的小肠经穴。养老所擅治的腰痛,不拘确切部位,但多伴有腰部沉重而僵,晨起板硬不灵活的症状,这是因为小肠气化功能较差,津液生成不足,不够滋养腰部肌肉,出现疼痛。针对这种腰痛,刺养老得气,刺激量大,见效较快;而灸小肠俞也可以取效。这就是从腑功能入手的治疗思路,与一般通用的分经治法不同。

再举一个膀胱经腰痛疑难症的例子。一般来说,对于疼痛区域明显在膀胱经上的典型患者,刺攒竹与昆仑用担法,令患者带针活动腰部,疗效就很好,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应有之义。但有时就会遇到疑难情况:明明是典型的膀胱经腰痛,用此法治疗却无效、效差或效果不持久,这时就需要考虑一点,患者是否既有是动病(膀胱经外经病),也有所生病(膀胱腑所主的津液输布过程出现问题)呢?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治疗要取效,相应俞穴、募穴、下合穴必不可少。

治腰痛和其他肌肉疼痛还有一个要点,就是分清楚病痛所在的层面和环节。首先是确定其在五体(皮脉肉筋骨)中哪一层面,比如确定这是筋的疼痛。其次要分辨,疼痛是因为筋的先天不足,还是后天失养呢?如果是先天不足,当责之肝;后天失养,当责之津液的生产和输布系统。可以说肝是筋的生产商,膀胱是筋的维修商。所谓“膀胱主筋”,指的就是在后天层面,膀胱负责输布津液,濡养筋肉。而产生津的地方在大肠,产生液的则是小肠。

接下来再讲讲足阳明胃经。原文如下: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鼻根中,……入大趾间,出其端。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胫骨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胗与疹通,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这里的是动病指的是胃经经气病,虽然不完全体现在胃经所过的部位,但它们是调胃经的外经经气就可以治的。而胃的所生病指的是血所生病,因为胃腑主血,胃功能失调,血系统就会出问题。盛、虚既指外经之气,也指内腑之气,察盛虚是通过脉象来辨别的。一般来说,痰多寒,血多热,痰是津液不能流通而生,因此多为阴寒;而血中含有大量能量,因此血病多热病,这个规律也体现在原文中胃的所生病上。

力-气-势针法调外经效果很快很好,但很多病已经涉及到了脏腑,气血精津液等系统,只有下足功夫,提高认知水平和手法,才能调到该调的层面。随着针法的深入,我们还会发现脏腑之气、内经之气和外经之气相互贯连的一些细微之处,使针灸调治的方法更加巧妙。

还是举一个例子,列缺穴的应用。列缺是肺经上的络穴,是肺、大肠两经络接的地方。同时列缺公认有治疗头项、咽喉疾病的效果,其中治咽喉疾病往往被解释为利用全息。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理解列缺在调整气机中的作用。首先看刺激列缺的效果是属升还是属降?我们都知道,列缺是肺经与大肠经连通之处,因此它也间接连通了肺和大肠两个脏腑。这两个脏腑在人体中,一个位置最高,一个位置最低,因此列缺可以连通上下。肺与大肠分别开口于上窍(鼻孔)和下窍(肛门),因此列缺又能连通上下孔窍,更有助于疏通上下气机。很容易看出,列缺所治的咽喉痛、头痛,其病因是气不能下降而反上冲。如果是清气不升、气陷之上部疼痛,则刺列缺无效甚或有害。

最后,我还是想强调一下针与药各自的特性以及针药结合的问题。无论外经、内腑、五体、五脏,都是人体这一个完整的系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互相连接、气血互通的。脏腑病投射到外,会出现外经病、五体病;外经与五体受邪稽留日久,也会影响到脏腑。方药从内调外,针灸从外调内,不同个体的五脏和经脉的敏感度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用针、用药或针药结合。

最近就有这样一个病人,学过一些方药,但是很怕针。他落枕之后不愿意扎针,自己开了桂枝汤、葛根汤等方剂,但吃了一个月也没有效果,病情反而耽误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病确实只在外经,在胆经和膀胱经以及局部络脉,而不在任何脏腑,所以吃药作用很有限。而治疗中只是刺了这两条经,再用血罐排出了局部的瘀血,症状就基本解除了。后期用药主要是补虚。所以说,在现实的临床应用中,最重要的还是明察形势、因势利导。

讲了一些专业的针灸理论知识有些难懂了

下面有我在正安给焦虑宝妈们讲解肝郁的视频

扫码可看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