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冰洁 | 故居寻访:最忆是开封:铁塔与河大

 d大羊 2019-09-02

空中俯瞰开封和铁塔

最忆是开封:铁塔与河大

文 | 袁冰洁

我还没来河南时就已听说了开封,还没到开封时就已知道了铁塔和河大。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开封铁塔和河大:“塔的隔壁,便是河南大学。一老一少,在开封的北边对视着。塔,见证了城市的过去;而大学,则默默支持着城市的未来。

那时我正在家乡读高三,面临填报高考志愿的选择。繁忙的学习之余,读到《文化苦旅》中关于开封、铁塔和河南大学的文字,莫名就对这里产生了向往。于是在那个秋天,我收到了来自河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早日报到,和这座在历史课本中多次出现的七朝古都赴一场心灵之约。

火车抵达开封时是个秋雨萧瑟的凌晨,我从开封火车站坐公交到河南大学报到,受到了师兄师姐和学院领导的亲切照顾。在大礼堂东侧办入学手续时,向北一抬头,一座铁色古塔直入云霄,师姐说那就是铁塔,以前和河南大学连为一体,后来成为公园,目前与河大仅有一墙之隔。

高耸的铁塔

想起余秋雨先生关于爬铁塔的文字,我在心里产生了一个念想,那就是也能爬一次铁塔。但学生时代,囊中羞涩,进入铁塔公园需要15元的门票,所以一直没机会和铁塔亲近。

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君主郑庄公选择这里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代景帝时,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就将启封更名为开封。作为中国的八大古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文物古迹、文化名胜丰富厚重,铁塔公园的外墙就是古城墙,河大东门也穿墙而过。城墙外,是一片有些荒凉的小树林。我和一位要好的朋友,经常会在没课的下午,在小树林中或行走漫步,或拿本书坐在荒草僻径处静静地阅读。大学的无数时光,就在城墙边安安静静地流失了。

有天下午,朋友爬上城墙,惊喜地发现从城墙跳下去,就能到铁塔公园。他于是站在城墙上,将我也拉上去,两人一起跳到铁塔公园。谁知正暗自得意时,一位保安迎了上来,问我们是怎么进来的,让我们把门票拿出来看看。大学生没见过世面,不会随机应变,只好承认是从城墙跳进去的。这下不得了,我们被拉进保安室,按门票价格三倍罚款,俩人共90元,否则将通知学校来领人。我们当然不愿被学校知道,就通知宿舍同学带钱过来。交了罚款后,再无游园的兴致,匆匆赶回了学校,爬铁塔的事情就此不了了之。

开封铁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最高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琉璃砖塔,被称为“天下第一塔”。开封铁塔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历经磨难而依然屹立不倒。数千年来,临近黄河的开封,饱受河水泛滥的磨难,让从魏都大梁到东京汴梁的七朝古都,都深埋于黄河的泥沙之下。宋史上记载的旧地名,据说也已在今天开封地底下好几公尺。唯有铁塔,依然以真实的面貌记载着历史的印痕。史料记载,铁塔自建成至今,共遭受地震43次、冰雹10次、风灾19次、河患6次、雷电患17次。天灾之外还有人祸,抗日战争时期,侵略开封的日寇曾野蛮地对铁塔连续炮击,塔身中弹上百发。但即便如此,铁塔也如同古城一样,虽伤痕累累却昂首挺立。1952年,毛泽东主席来到开封铁塔视察,闻此事后感叹说:“铁塔名不虚传,代表我们中国人民是打不倒的!

古朴厚重的河南大学老校区南校门

铁塔历史悠久,河大同样古朴厚重。建于1912年的河南大学,是中国成立较早的大学之一,也是中国当时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1944年,在教育部高校评估中,河大获得全国国立大学第三名。不过,和铁塔一样,河大的命运一波三折。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给中原乃至中国保存教育火种,河大师生四处迁徙办学,先后辗转于信阳、南阳、洛阳、西安、宝鸡、苏州等地。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河南大学的一些院系就不断地被分离出去,比如,1934年8月,河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天津北洋大学,也即今天的天津大学。1938年,河南大学畜牧系又与西北农专、西北联大农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大学更是历经多次院系调整,今天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已并入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水利学院(已并入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都曾与河南大学发生过联系。他们有些是与河南大学院系合并,有些则直接是河南大学的院系被分离出去后成立的新大学。但是,和铁塔一样,尽管经历了系列打击和变革,河南大学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始终坚强屹立,笑看风云。

河南大学校训

至今,河南大学依然是河南省仅有的两所全国“双一流”高校之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成为历届河大师生的毕生追求。

铁塔的精神,根植于开封人的内心深处,也融入了每一位河大人的血液。我们河大的学生,因校园坐落于铁塔脚下,从一进入校园起就注定每天与这座古老的铁塔日夜相伴。河大学生都号称“铁塔牌”,“铁塔牌”内涵丰富,我想其中一定有一种精神,叫坚强和坚韧,像铁塔历经千年风雨而傲然挺立,像河大百般挫折而弥坚。我上学时学校有个文学社叫“铁塔文学社”,当时感觉这名字有点土,没有文学的美感,毕业后再琢磨这个名字,才发现有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名字,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大学大礼堂

摇摇晃晃中,大学四年倏忽而过,我在一个六月的早晨背着行李,匆匆离开了开封。遗憾的是,一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没有机会和铁塔来一次近距离接触,更没能实现爬一次铁塔的愿望。后来数次回河大,先后两次游铁塔公园,每一次都要在铁塔下驻足良久,不过也没有爬过铁塔。好在是只要心怀初心,梦想不灭,即便有一千次错过,也一定会有圆梦的机会。我的愿望,在我大学毕业16年后的2019年8月5日终于实现。

今年夏天,带孩子去开封,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当然是河大。母校,即便你去过再多次,都不会嫌多;即便早已物是人非,但一提到她的名字,内心都会有一种亲切和温暖。游玩河大,穿过北门就是铁塔公园。此时的铁塔公园,已又一次与河南大学连成一片,归河南大学管理。进入公园,行走十多米,就看到久违的铁塔静静地矗立。这一次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爬一次铁塔。9岁的女儿很勇敢,没有被眼前高高的铁塔吓倒,而是自告奋勇要和我一起爬。

从河南大学校园内看铁塔

进入铁塔,里面是一级一级的台阶,黑暗、陡峭、促狭,每爬一个台阶都要很费一番力气,每攀登一层都是体力与意志的体验。铁塔的建造者匠心独运,在每一层都留下一个小窗口,每个窗口的位置,也东西南北次第分布。这样每爬一次,从窗口往下看,高度不同,方向不同,感受和体验也就不同。这种感受和体验,让你即便再累,也不愿轻易放弃。爬铁塔的过程中,我看到沿途每一个人,都是气喘吁吁,有人甚至累得坐在台阶上休息,但没有谁愿意半途而废。我想,当年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一定是揣摩人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理,才造出了这样艺术与智慧兼具的铁塔。不知爬了多少台阶,也不知过了多久,在一遍又一遍的询问中,在双腿似灌了铅的沉重中,我们终于爬到了塔顶。从塔顶的窗户往下望,整个开封城尽收眼底,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开封不断地发生变迁。从北宋的都城到河南省的省会,再眼睁睁地看着省府迁往郑州。开封享受过风光与荣华,也经历过失落与冷清。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每一个凡夫俗子,可能对每天生活中细微的变化,难以体会得那么深刻。但铁塔,它立在开封城中,以沉默和智者的姿态,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俯瞰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生命,观察着这里的每一个变化。我想,开封的变化再细微,也一定没逃脱过铁塔的眼睛。饱经风霜的铁塔,是开封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而今,我爬上铁塔,和铁塔一起守望古城,想起古城近千年的历史变迁,除了千年一叹,又能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历史的潮流,怕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无可阻挡吧!

铁塔公园

坐在铁塔最高一层的台阶上,圆梦之后的云淡风轻,让我的心情出奇平静。我想起了首次从余秋雨文章中读到铁塔时的感受,想起了在河南大学求学的四年时光,想起了这么多年内心一直存在的爬一次铁塔的愿望。从第一次知道铁塔到真正爬上铁塔,我已俨然从一名青年变成一位中年,毕业近20年来,虽未有多少艰难苦恨,但岁月的风霜,已经纷繁了我的霜鬓。在一天老去一天的岁月里,年少时的多少初心我们还没忘?年少时的多少梦想我们还没实现?能从繁忙紧张的生活中抽出身,给初心留一个地方,给梦想一个实现的机会,可能是如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最为幸运、最为难得也最为迫切需要完成的事。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