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技术爆炸的时代。 买东西上淘宝和京东、出门滴滴打车、吃饭用了美团饿了么,打开音乐APP就能看到根据你喜好准备的歌单……科技正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但浪潮终将退去,如何追逐下一波浪潮始终是一个新的命题。在科技的风起云涌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技术不断涌现,未来的趋势和风向究竟在哪里备受关注。 这一次,行动派邀请到了原腾讯副总裁、美国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博士,和他进行了一场关于关于科技、关于未来的对话。
 徐志摩当年的困惑,如今成了各行各业每年必逃不开的灵魂拷问。自从2015年三位大佬华山论战,“风口”一战成名之后,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基因编辑、虚拟现实……我们被科技的狂风一路裹挟向前,吹呀吹我的骄傲放纵,大风越狠我心越荡。所有人都想站到风口,而且是风口的C位。 当然,比起风口上的猪,我们更想当玛莉莲梦露,风光无限,一览芳华。我们都知道风要来,但它从哪个方向来,什么时候来,有迹可循吗?在《全球科技通史》中,他就展示了人类200万年来最重要的两个风向标——能量和信息。
为什么是能量和信息?
每个生命体的运行,无不依赖于两件事,一是新陈代谢,二是信息遗传。前者涉及能量和资源的处理,包括能量的获取、转化、分配,用于维持、增长和繁殖(人的平均基础代谢率只有大约90瓦特,相当于一只白炽灯灯泡)。后者则涉及信息的解码,包括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等等。二者是如何共同作用来维持生命运转的,正是科学界一直在探索的事,所以有人说,如果20世纪是物质科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将视野从人放大到整个宇宙的话,按照分形理论,宇宙作为“生命体”的无限大版,也将遵从同样的规律。而历史的观察也正验证了这一点——从史前文明到今天,人类的发展都能看到能量和信息这两条清晰的脉络。
人类的每一次飞跃 都源于能量利用水平的升级
 世界的本源就是能量,爱因斯坦E=mc2讲的正是这事。从远古到现代,人类的一切实践都可以说是“通过获取能量来改变生存环境”的过程。 142万年前,现代智人(我们的祖先)还远没有登场,他们的曾曾曾曾N次方爷爷们,因为“火”取上了暖,吃上了熟食。更重要的是,有了火,他们能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活下去,怀揣一颗骚动的心,开始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各个寒冷的角落。茅屋和衣服的发明,让人类有效地减少能量的消耗,将多余的能量积攒起来(这也是几十万年以后,我们的身体仍然保持着见能量就囤、减肥永远是反人性操作的根本原因)。一万年前开始的农业革命,本质上也是通过农耕获得更多的能量,从而养活更多的人口。水利、轮子、车辆、帆船,这些工具的发明,无不让人类的能量利用效率直线上升。当创造的能量大于必要的消耗量时,人类就开始离开土地去鼓捣点其他事,于是有人搞起了手工业,有人把泥胚在火上一烧整出了陶器,有人做起了物品交换,商业开始发展。到了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核心都是新动力的使用——从人力、畜力,到蒸汽动力、电力,再到现在的原子能和各种清洁能源,人类的发展不断加速。如果莎士比亚穿越到200年后,来到瓦特生活的时代,他可能不会有太多不适应;而要是瓦特穿越到200年后的今天,面对各种黑科技,他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目瞪口呆、大惊失色这些词估计都太保守,我觉得他很可能直接被吓尿了。正是不同级别能量的释放,让人类坐上了加速器,一路把自己送进了太空。未来当宇宙最大的能量源——原子反应能量(即我们常说的核裂变和核聚变)得到进一步开发,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谁都无法想象。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原子弹工程负责人奥本海默说:我们可能释放出了魔鬼。
 能量的运行遵从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信息。我们建立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等被统称为“科学”的东西,正是对这些信息的总结和挖掘。当一个文明能够大量产生新的知识时,它就会领先于其他文明;当一个文明能够迅速传播知识、从外汲取知识时,它就会比其他文明发展得更快。 在语言和文字诞生之前,信息的传播只能靠生物的DNA,一旦挂掉信息就彻底没了。而有了语言和文字,智人的信息交换效率比其他动物高得多。从口口相传到穴洞壁画,从乌龟壳到竹简草纸,信息的传承让“后人站在前人肩膀上”这件事成为可能,无需什么事都从头再来,而且这些知识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死亡而消逝,而是不断传递叠加,从而形成一种越来越大的集体知识信息库。造纸术、活字印刷、电话、电报、无线电、互联网,每一个发明都让信息传递效率指数级增长。从这个角度看,如今层出不穷的通信设备和通信技术,也就都变得很好理解。不管是门户网站、社交媒体还是3G、4G、5G,无不是推动着信息传递变得更高、更快、更强,更广、更准、更便宜。要不是3G带动图片的兴起,淘宝可能还是一个买家卖家的BBS;如果没有4G的成熟,让视频随手可看,让地理定位时时可控,短视频、在线打车等行业也不可能火箭蹿升。同样,5G肯定不止是4G的简单提速,它意味着无线通信将能被应用到更多地方,现在由于带宽限制而无法实现的技术将大显身手,到那时我们的生活日常,可能又会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未来有哪些新机会?
纵观200多万年的科技发展史,尤其是近代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新的能量获取以及新的能量使用方式,都催生了新的产业:原有产业+蒸汽机=新产业 原有产业+电=新产业 原有产业+计算机=新产业 原有产业+互联网=新产业
从这个范式中可以看出,原有产业和新技术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而不是颠覆关系。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银行业、广告业、零售业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新技术改头换面,以更有效率的形式存在下去。 毕竟这些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产业,都是人类所必需的,所以自然有它们继续存在下去的意义。 因此,要想用新技术改变世界,先要研究现有产业。更直白点儿说,原有产业才是每一个新技术应用前要思考的入手点。现在很多人,掌握了一点新技术就优越感爆棚,鄙视原有产业,高高在上,最后在外面转了一圈,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而那些“新技术”已经落伍。 同样,对于今天大数据和机器智能时代,上述规律依然成立: 现在,像谷歌、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等巨头已经掌握了全世界最好的人工智能专家和技术,掌握了更多的数据和机器资源,那其他人是不是就没什么机会了?其实这种想法,依然束缚在以自己那点儿新技术为中心的牢笼里。未来的新机会,不是要跟那些巨头拼AI基础技术,而是要把新技术和现有产业结合,用新技术完成现有产业的升级。除了上面提到的技术巨头,具有大量数据的传统公司未来也会极大受益于智能技术,比如电信运营商、银行,甚至地方政府等。另外还有一类公司,如果他们愿意深入到原有产业中,了解传统产业中有什么可以通过智能技术解决的问题,然后用新技术把它解决掉,这将有巨大的机会。 从信息的角度来说,未来商业的一大特点就是“跟踪经济”。所谓“跟踪”,就是信息全程记录,精确到每一笔交易、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人。其实跟踪并非什么新概念,现在上网根据cookie来确定用户行为、手机定位、相似物品推荐等等,都是跟踪,只不过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未来,随着机器智能、IoT和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全程跟踪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比如你买一瓶药,从出厂开始,这些药经过了哪些环节、到了哪家批发商、又卖给了哪个零售商、上了哪家门店,都可以一清二楚。你甚至能跟踪药品原料的来源,这样一来,假药就再没有什么生存空间。人体内部的运动变化也可以跟踪。癌症之所以难以根治,是因为癌细胞经常变化,而现在的技术很难跟踪它们的变化。未来,当医生能够及时跟踪我们身体的变化时,患者体内的细胞基因变化就能被随时监控到,从而使病症得到有效医治。据估计,到2030年,使用跟踪技术带来的产值将达到7万亿美元,是今天电信业产值的两倍。而现在,跟踪经济刚刚起步,所以到处是机会。内容简介:从科技视角串联历史,以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详细描述了几万年来农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绘制了一幅科技驱动历史的恢宏画卷。✏️作者:吴军,硅谷投资人,原腾讯副总裁,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著有《全球科技通史》、《见识》、《数学之美》 、《浪潮之巅》 、《文明之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