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胡桶古道」登山口位于干元宫旁,这里停车方便。

02.正是杜鹃盛开的季节,干元宫旁花团锦蔟。

03.从古道入口的茶园往下眺望,远处山头有凌虚缥缈之感。

04.坪林乡公所在登山口建了一间新颖的厕所,真是贴心的设想。

05.古道入口在庙旁,古朴的石阶成三十度陡坡向上,由此出发约一小时可至
「胡桶遗址」。

06.在台湾众多古道中,胡桶古道是性质比较特殊的一条,因日据初期的
屠村事件而流传后世。

07.古道沿线森林繁茂,植物更是多样化,并维持自然植物样貌,
也是森林生态的宝库。

08.这里属于海拔八百公尺以下的亚热带阔叶林,主要的森林组成是
以樟木和楠木为主。

09.「水鸭脚海棠」生长分布在海拔三百至一千五百公尺阴凉潮湿的
阔叶林缘、山坡地。

10.台湾北部潮湿的亚热带森林蕴含大量的樟树资源,所以台湾的樟脑
工业在清朝时期即很发达,但大多已开发殆尽。

11.亚热带阔叶林区域是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方,提供了多样的
野生动物栖息环境。

12.山区植物资源蕴藏丰富,在山区健行,常可见各种野花在步道旁盛开。

13.「胡桶古道」是相当完美的山径,极适合大部分人前往,步道沿途
绿荫遮天、穿林越溪,走起来清爽宜人。

14.这段古道生态类似热带雨林,这里的植物有显着的
板根、蕨类、木质藤本、附生植物、寄生植物及腐生植物等。

15.台湾气候、地形复杂,因而形成多样的生态系,也因此造就
眼前多彩多姿的环境。

16.台湾具有许多世界级的特色,是别的地方比不上的,就生物与生态环境的
角度而言,台湾的特色就是小而多样。

17.「大板根」是乔木的侧根向外生长所形成,是一种附加的支撑结构,
有些较大的板根可达十多米高,延伸十多米宽,甚为壮观。

18.像一只大象的大板根,造型唯妙唯肖,给登山途中带来不一样的乐趣。

19.「胡桶遗址」为清代旅人、挑货客重要之中继站,村内原有小市集和
数十户人家居住,村民大都在此种植大菁以制造染料。

20.坪林乡公所为缅怀先民历史,重新整建古道路径及沿线指引解说牌,
让民众了解、缅怀过往的历史。

21.由「东山老人小婴儿」私人所立的胡桶义民碑记,属名看来有点怪异。

22.当年「胡桶事件」现场的庙埕遗址,如今仍然相当完整,
但回忆起屠村事件,不免让人感到有种阴森诡谲的气氛。

23.此一屠杀事件虽已经过百余年,此地仅存一片荒烟漫草、断垣残壁,
回忆过往、不免令人伤痛。

24.私人设立的义民庙,虽然简陋,但来访的登山客大多会前往祭拜。

25.随着时代久远,屠杀事件已渐被世人遗忘,但放眼四周仍可看到古厝的
基址、石墙等,这是坪林乡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

26.古代旅人烘干衣物的圆炉石堆,依然可辨。

27.在北部任何郊山,无论走到那里,都有「蓝天登山队」所设的路标,
如果没有他们的义举,登山客将寸步难行。

28.优美的林相,多元的植物生态,繁生于林间的花朵,
「宝岛羊耳兰」争奇斗艷。

29.山区里面的小石棚,以前应该是用来供奉土地公的,走到台湾任何古道,
沿途路旁一定有小土地庙。

30.日治时代大正十一年所立的专卖局基石,这是古道一处重要转脚点,
相传古人将货担置于此处,再进入胡桶村休憩歇脚。

31.蓊郁的森林,不时可听到台湾画眉婉转嘹亮的啁啾歌声。

32.台湾是热带森林的北限,而沿着南部溪谷至北部溪谷则有热带雨林,
都属于热带生态体系。

33.「山姜」分布于亚洲热带低海拔地区,根茎或果实可供药用。

34. 「深山野牡丹」为野牡丹科,属之常绿灌木,族群分布于台湾全岛低中
海拔森林中。

35.小小溪流、阴湿的阔叶楼梯草丛中,可听见莫氏树蛙的声音。

36.这里森林层次分明,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都明显较为丰富,枝干上亦可见到
附生蕨类,颇具有热带雨林的生态。

37.台湾森林因海拔、坡面、地形,微环境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植物社会类型。

38.由「胡桶遗址」续往上行,约一小时脚程可顺登「梳妆楼山」。

39.「梳妆楼山」基石,四周被树林围绕,没有任何展望。

40.「梳妆楼山」旧称「柑脚坑山」,三等三角点,海拔888公尺,
是一个吉详讨喜的数字。
「胡桶古道」因位于台北县坪林乡胡桶村而得名,在北宜公路尚未辟建之时,胡桶是连接宜兰及台北县石碇往来之中途站,这一对外联络的重要山间小径也成为当时出名的「保甲路」。而胡桶不但成为商业聚集地,且也有多家旅店,一时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因当地居民生活富足即有酬谢神明的活动。台湾割让给日本后的第二年,日人听说胡桶村一带有抗日份子藏匿,1897年11月下旬,日人趁着当地庙会庆典之余,以村民举行抗日活动为由,派遣大批军警分道上山围剿,在场村民与暂留的商旅一夕间,全遭杀害、无一幸存,随着过往商旅家眷前往古道寻找亲人,才发现村民死伤遍地,这就是让人伤痛的「胡桶村事件」。事发后,日人封锁当地,加上古道也传出因死亡人数众多而出现冤魂鬼怪现象,让民众也就不敢轻易的来到此地,古道因此而寂静好长一段时间。近年坪林乡公所为缅怀先民历史,重新整建古道路径及沿线指引解说牌,让民众了解过往的历史,同时也让胡桶古道成为登山踏青的好去处。
以包种茶闻名的台北县坪林乡,一直以来就是北台湾重要的产茶中心,北宜路旁的山坡丘陵地上,绵延起伏的茶园景致令人陶醉,北势溪、金瓜寮溪蜿蜒而过,为这里切割出许多美丽的深潭溪谷,使得坪林乡成为兼具山光水色、人文风情的茶乡胜地。沿着「胡桶古道」,可探访此地曾经商旅聚集、烟火通明的胡桶村遗址,这是坪林乡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步道沿途绿荫遮天、穿林越溪,走起来凉爽宜人,进入胡桶村遗址所在,可看见竹林及当年日人所种植的樟树和大菁,放眼四周仍可看到古厝的基址、石墙等,而当年胡桶村事件的案发现场则是庙台和庙埕遗址,如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是处值得探访、细细观赏的古迹遗址。时至今日此一屠杀事件虽已经过百余年,当地仅存一片荒烟漫草、断垣残壁,但在每个坪林后代子孙心中已留下不可磨灭的沧桑史,人们藉着古道的踏青之旅,更能了解与体会先人抵抗日人的勇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