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水文章不染尘

 吴越尽说 2019-09-02

秋水文章不染尘


 作者:任崇喜



秋水,通常比喻女人的眼睛,清澈明亮。


想起秋水,很自然地想起一副对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这是清人邓石如的自题联。这个安徽怀宁人,自号完白山人,是清代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秋水文章不染尘”,说的是文章像秋水一样明净、超凡脱俗。人无俗骨,则一言一行全无俗气,写诗、作文也一样,超逸出尘。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胸怀、修养,都达到极高境界,不同流俗。


秋水,好像最早与庄子结缘。这个似乎什么都没有,只剩下智慧的庄子,是很多文人的膜拜偶像。庄子去见魏惠王,穿粗布衣服、草鞋,让魏惠王很是惊讶:“为何先生这么狼狈?”庄子显得泰然自若:“破衣烂鞋是贫困,精神空虚道德低下才是狼狈,我只是贫困而已。”一副超然尘上的姿态。


我想起这副对联时,是因眼睛疲惫而在窗前凝望,看到的是有着光影味道的老房子,闻到的是钢筋混凝土的尘土气息和浓郁的葱油味道,听到的是自由呼吸、自由表露、自由发泄的各种声音……这是原生态的浮世绘。我刚才还沉溺于物我两忘的世界里,而今不得不寻求唯美与烟火气的契合。因为自知不是庄子,也不是逍遥者,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独处。


意大利传奇导演费里尼说:“我向来羡慕那些拥有内在资源、可以享受独处的人,因为独处给你一个独立空间……”可是,活在现代的环境中,有太多方式让人逃避独处,原因是独处更使人脆弱,使人感觉比自己想象的更不堪一击。


尘世纷扰万千,无时无刻不搅动你的情绪和心情。面对这一切,真能静如秋水、波澜不惊?看书、写文章,可以让人“想得到”,甚至“看得破”,但是却不能“做得到”“忍得住”。


不能“忍得住”,心有所动,会心猿意马。心猿意马,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怎么能写出不染尘的“秋水文章”?


这看似洁净却包容的秋天,看上去很美好。秋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迎面吹来凉爽的风,是从片片黄叶开始蝴蝶般飞转,还是从点点飞红离开枝头?无可置疑的是,就在我们抬头的瞬间,忽然发现,天空一下子竟变得高而蓝,这似乎就是秋天的面目。然而,你看到那些随风飞扬的沙尘了吗?你看到脚下在风中哀鸣的枯草了吗?你看到那些红叶后面的萧瑟了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诗人的眼光,而不是生活的真相。


什么是生活的真相?不完全是你的眼睛看到的,也不是你完全感触不到的。生活的太多味道,一经修饰,就变了味儿。就如我们的人生之路,一开始是童年的甜,而后是动情少年的辣,再后是负累中年的苦咸,最后是清苦或者回甘的暮年。无论是怎样的滋味,你都要忍着咽下去,甚至咽到眼泪流下来,流到心里。


爱上生活五味杂陈,你才会爱上生活。这世上没有救世主,也没有完全的救赎。不是环境要迎合你,而是你要学会适应环境。随遇而安,而不随波逐流;顺其自然,而不受制于人。这般游刃有余的圆润,才是生活的大智慧。生活生活,原本就是为了生而活着。生活,自有其茂盛和活力。凡俗的热闹,世俗的花好月圆,就在平素的一粥一饭、一菜一衣之间,无论你是否在意。


心灵无疆,比欲望还辽阔。“秋水文章不染尘”,是生活的炊烟,让我们产生无限遐想。


2019-08-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