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立平 导读:
1、鹤顶红鹤顶红,虽然我们都没有见过,但是大家应该也不会陌生,只要看过些古装剧的,就会知道——它是一种剧毒。古装剧中,反派下毒害人,经常会用到它。“鹤顶红”是古代民间最常用的毒药之一。 俗语有云:“白鹤顶上血,黄蜂尾上针,最毒不过妇人心”。(╭(╯^╰)╮) 白鹤表示很委屈:“关我什么事?!” 鹤顶红,不是白鹤顶上的血,只是一种喻称。实际上,是一种叫“红信石”的天然矿物。 它毒性有多厉害? 被称为“天下第一剧毒”——在古代没得救。能救的也只是在“神话”故事中。 《新白娘子传奇》白素贞和小青救治中了鹤顶红之毒的乞婆。即便如此,小青损耗了近百年的功力,白素贞二次施救,都得灵魂出窍,去从黑白无常手里追魂救命。这毒的确不得了。 中者无救、中者无救、中者无救!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百年功力,谁会有? 追魂救命,谁还会? 2、砒霜砒霜,毒性剧烈,名气比鹤顶红一点也不小。几个世纪以来,在下毒谋杀案件中,砒霜都是居首位。这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可见一斑。 《水浒传》潘金莲药鸩武大郎用的就是砒霜。 水浒传 《九品芝麻官》常威杀害戚家十三口,用砒霜陷害戚秦氏下毒。可惜它低估了砒霜的威力,诬陷人家买了一斤砒霜去害人,太外行了,弄巧成拙。 一斤砒霜 大手笔 谁喝的进去? 内行的在《老中医》里。表面忠厚老实的来了,给翁泉海下毒用的也是砒霜。只是用的量很小,一天不过三分。这样,不会让人立即毙命,毒力慢慢蓄积,最终也会害人性命。 慢性砒霜中毒 据说光绪皇帝也是死于砒霜之毒。 《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结论是:光绪帝突然“驾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光绪的头发和衣物上含有三氧化二砷,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由此推断,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 3、二者本一物,只是“青出于蓝胜于蓝”鹤顶红(红信石),也叫“红砒”,是砒石的一种,加工之后就成了砒霜,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As2 O3)。所以,砒霜和鹤顶红,原本是一物,只是砒霜经过了提炼,比鹤顶红毒性更大。 红砒 砒霜 鹤顶红,不纯,带红色,下毒容易被发现,所以在坏人堆里,实际上不如无色无味的砒霜走俏。它多被用来自杀,比如古代的一些官员会把它放在官帽里,不得已时用来自杀,以此避免连累家人。中医,用来治病救人,一般会用红砒,毒性相对小,好把握一些。 毒性 在古代,急性砒霜中毒,很难救治,往往就是一命呜呼。但是“七窍流血”“骨头变黑”就是夸张甚至是无稽之谈了。古代医家是这样记述的:
毒理 砒霜中毒的最初症状,大约发生在人体摄人后的二三十分钟:先是剧烈呕吐和腹部疼痛。剧烈呕吐和重度腹泻会导致人脱水,造成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就这样终结了生命。也有人在砒霜中毒后,仍然能存活数天,可能和剂量,或者是因在呕吐和腹泻中排出了部分毒物有关。很多时候,呕吐和腹泻只能排除一部分毒,其余的被身体吸收,与诸多的酶发生反应,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还能强烈刺激胃肠粘膜,使粘膜溃烂、出血;也可破坏血管,发生出血,破坏肝脏,严重的会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 大剂量的急性中毒:症状重而速,在产生急性肠胃炎、剧烈呕吐、腹痛、重度腹泻(或带血)等症状后,数小时内,就会出现皮肤发冷、血压下降,或者会出现抽搐和昏厥,然后就是血液循环衰竭、死亡。 小剂量的蓄积中毒:砒霜小剂量、、长期施毒,会引起恶心、呕吐,以及头痛、头晕、心悸、抽筋、局部麻痹等症状,这些症状也许会持续数周的时间,最终会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及循环系统的损伤而死。前面提到的《老中医》来了下毒用的就是这一招。这期间,还有一些其他的征象,比如皮肤会色素沉着,手掌和脚板上会出现角状或鳞状的斑点。指甲上还会出现典型的横白线(米斯线)。 4、银针探毒,不太靠谱《九品芝麻官》中,周星驰饰演的包大人,用“银针探毒”推断出受害人是死后被人灌下砒霜的结论。冤洗了,有没有理,还得说道说道。 真的有毒? 砒霜是砷(As)的氧化物,在自然界中以硫化砷矿物的形式存在。古代炼取砒霜的方法是将矿物研碎,在密闭容器中煅烧,凝结成得白色粉末就是砒霜。但由于冶炼技术差,制成的砒霜中往往含有大量硫化物。硫化物与银反应,生成的黑色硫化银(Ag2S)附着在银针表面,银针就这样变黑了。也就是说,银针试毒的方法实际上是检测出了砒霜中的含硫杂质而已,并不是检测出砒霜本身。所以,银针探毒并不像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说的那样准确和神奇。所以,用银针试毒、避毒、洗冤,实际上是比较难的。 5、有没有解药?有。解药叫二巯基丙醇,注射解毒。二巯基丙醇,可以解含砷或含汞毒物,以及某些重金属(如铋、锑、镉等)的中毒。老课本有一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六十一名民工发生食物中毒,急需一千支'二巯基丙醇’”。可以推断,中的就是这一类的毒。 6、不只是害人的“毒物”,还是治病的“药物”因为砒石(鹤顶红、砒霜)的毒性很大,我国的《药典》中并没有收录它,但是我们古人就用它治病,《中药学》中有它的身影。现代,也有人(哈医大)用它治疗复发程度最高的致命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被认为是继青蒿素之后,最有可能冲击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研成果。(可惜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内,这一疗法几十年来未得到应有的学术地位;在国外,也因为发明人的纠纷和争议,使之走向世界受阻。)但是,不管怎么样,砒石不止有“黑暗面”,这是不争的事实。 先贤有云:物有非常之性,而有非常之能。 有大毒之疾,又须用大毒之药以劫之。 达造化性命之理,则虽毒不毒。 病之当服,附子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 参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