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年之悟|明知四大皆空,为何还要奋斗呢?

 明月汉时关上人 2019-09-02

【原创】【首发】文:黎海滨

中年之悟|明知四大皆空,为何还要奋斗呢?

夏夜漫长,我躲进书房,以读书的方式消暑。

电脑开着,用小音量分别播放胡雯、汪峰演唱的歌曲《空空如也》。

伴着悦耳的歌声,我随意翻读着钱穆老先生的旧作《庄老通辨》。

这是一种美好、奇妙的感觉。

-

从童年到少年,再从青年到中年,一路走来,我的心态是不同的。

进入中年之后,我常在阅读写作之余,琢磨一些无聊的问题——

明知四大皆空,为何还要奋斗?

既然人生如梦,为何还要追求?

……

就在今夜,我若有所悟。

中年之悟|明知四大皆空,为何还要奋斗呢?

—1—

身边许多中年朋友喜欢戴手串,也常把“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等佛家语挂在嘴上。但是,若问他什么是“四大”,什么是“色”,什么是“空”,却答不上来。

身边还有一些人,把中年颓废当成达观。“人生几十年,还不是一场空梦,何不看开一些,吃点儿,喝点儿,落得个眼前受用!”这种“达观”,劝人看空一切、只求眼前受用,其实是悲观。

不错。佛家是讲“空”的,但佛家的空,并不是空无所有。佛法上所说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

何以见得?且读佛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相当于物质;“受想行识”则属于精神。五蕴何以皆空?简单说来,所谓五蕴,也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究竟皆无实体,故曰皆空。

在佛家看来,宇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由因缘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即在其生后灭前,也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所有的幻相,本无自性可言。

打个比方。我正在翻读的这本书《庄老通辨》,它就是“众缘和合”——集著作者、出版者、制纸者、印刷者等若干人力物力而成。有一天,这本书破损散佚,或火焚成灰,水溺成浆,就叫“缘尽而灭”。在其生后灭前期间,亦不过是一时“假有”。何以说是假有呢?因为所谓书,无非是个印有字迹的纸本,若没有了纸和装订线,还有书的实体可言吗?

佛法有“假、空、中”三观。佛法上说的空,不是简单的“什么都没有”,而是劝诫信徒们不要执着。唯有破除“我执”和“法执”,才能进入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的境界。

中年之悟|明知四大皆空,为何还要奋斗呢?

—2—

明知四大皆空,为何还要奋斗?

几年前,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曾与星云法师对谈。

刘长乐先生这样询问星云法师:

“按照佛教的观点,人生的所有一切,包括幸福、烦恼、快乐、悲伤、财富、贫穷,都会过去。请问大师:明知人生是一个“空”的结局,我们为什么还要奋斗呢?”

星云法师这样回答:

“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也还会再来。像春夏秋冬,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再来;像人生,生老病死,老病死了,还会再生。就如时辰钟‘1、2、3、4、5、6、7、8、9、10、11、12’,转了一圈,它又会再回来。这个世界永远是一个环形,所谓因缘果报,前世、今生、来世都有关系,来的会来,去的会去,来来去去,去去来来,所谓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命不死。在我们了解,人死亡的只是身体,物质的东西无常,但是心灵、生命不是,它等于木柴,这个木柴烧了,另外一个木柴又生长了,生命之火一直会延续。所以,为善事、做好人,不要灰心,不要以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都落空了,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管水流到哪里去了,还会再流回来。”

在星云法师看来,人的一生,都生活在“五欲六尘”的追逐里。世间什么是我们的?世间有没有永远存在的东西?所谓“真理”,必须符合“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这四个条件。“无常”,就是如此。因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所以会精进修行;生理细胞有新陈代谢的无常,因此能常保身体的无限活力;“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人事的新旧更递也是无常的变化,如此社会有机体才能常显生生不息的青春生机。

在星云法师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无常”,而且“无我”。所谓“我”,是恒常不变的实体,具有自我主宰的功能,然而,世界上有没有能单一独立、自我存在、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当然没有!

能够明白这些真理,人生才能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自在、任运逍遥。

中年之悟|明知四大皆空,为何还要奋斗呢?

—3—

人到中年,明知四大皆空,为何还要奋斗?

忽然记起马未都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趋名。到了名利有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安放灵魂。

只是大部分人到了名利的阶段,就走不动了。我不希望我这个年龄,做事还在为了钱。

人生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

把生命活得精彩,把灵魂安顿好,我们才不枉此生。

……

想到这里,我终于可以正面回答自己——

明知四大皆空,我还要奋斗,只为不枉此生。

愿您也能懂得!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评论、赞赏并转发给您的朋友。

敬请关注“中年人之家”头条号,好文共读,快乐加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