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名医王孟英:术以济世,德以安身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9-02

若要说清代的中医大师,就不得不提王孟英。他一生救人无数,却始终一贫如洗。他的医案《归砚录》的序中,他写道:'乃余自失怙后,即携一砚以泛于江、浮于海,荏苒三十余年,仅载一砚以归籍。'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去后,这位中医大师踏遍山川,赚几个可以糊口的钱,没有任何积蓄。三十年,唯有一方砚台始终跟随着他,这是行医必用的文具,有它陪伴足矣。

晚清名医王孟英:术以济世,德以安身

王孟英,名士雄,嘉庆十三年(180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他的祖父就是一名名医,父亲也精通医学,他少年失去了母亲,14岁那年,父亲一病不起,在临终前对王孟英道:'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失去父母的王孟英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但他始终记得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白天在婺州一家盐务商号打工,晚上'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潜斋'以明志,艰苦学医3年。

这一日,当地的盐务主管周光远在上厕所的时候突然后背冷汗涔涔,全身虚软。所有人都慌了神,十七八岁的王孟英用一片干姜就将他给救了回来。按地位,周光远是王孟英的领导,但这次奇遇之后,他将王孟英深深记在心里。多年后,周光远又得了疟疾奄奄一息,他千里迢迢找到王孟英,王孟英又一次治好了他的病。这一次,他将王孟英视作恩人,干脆辞了公职,放弃仕途只为追随王孟英,并且帮助王孟英完成了他的第一本医案《回春录》。

'术以济世 ,德以安身',这是王孟英的座右铭。无论古今,但凡治病的医生,都对医患矛盾十分敏感。有的病,其他医生不敢治,王孟英偏治;有的病,其他医生治不好,他也试着治一治。他的好友笑他傻,说他是'半痴',他觉得名字不错,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半痴山人'。对于病者,无论贵贱,王孟英都不会放弃,这是一名医者的慈悲心,他的医案之中,许多病人都是半夜前来寻找他,他总是立刻起身前往。他说:'证虽危险 ,生机未绝,遽尔轻弃,毋乃太忍。'周光远对他这种悲天悯人向来尊崇,他为王孟英整理医案时,写下了这句话:'凡遇危险之候 ,从不轻弃,最肯出心任怨以图之。'

王孟英17岁开始行医,走遍大江南北,居无片瓦,他身在异乡没钱回家,还是他的好友出资将他送回了老家。此时的他身无长物,只把自己的老伙计砚台带了回来,所以他的草堂匾额上,写着'归砚'二字。

晚清名医王孟英:术以济世,德以安身

王孟英的盛年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太平天国攻入杭州后,本来就很贫困的王孟英甚至到了只能吃'麸核'的地步。即便如此,王孟英还在悬壶济世,白天救人几乎收不到什么钱,漫漫长夜,只能听肚子空空的哀嚎声打发时间。如此困苦,他竟然也能写一本食谱出来,这本《随息居饮食谱》是我国著名的食疗书籍。按照王孟英的说法,这本书就是用来'画饼充饥'的,他一边熬着饥饿,一边回忆以前走南闯北吃过的美食,列举了300多种食材的的养生做法,这种苦中作乐的法子,今人看来却是无比心酸。

战争年代,作为一个医者,看着饿殍遍野,乡邻身染重疾却无钱买药,他痛苦万分。他在书中写道:茫茫浩劫,呼吁无门!

王孟英的女儿曾经回忆过父亲这段艰苦的岁月,他和看病的老百姓一样都是灾民,替人看病,却不舍得和人伸手要诊金。他常常饿着肚子去患者的家中,再饿着肚子回来。有一日,他翻山越岭去了一个患者家中问诊,他知道这家人本就揭不开锅了,针灸完之后收起针包就走了。他饿极了,晕倒在山上,晕乎了一整夜,等到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他有些暖和了,才爬起来往回走。

社会动荡不安,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的入侵竟然将西方的烈性病霍乱带到了中国,此病在中国大面积爆发,很快蔓延到了江南富庶之地。这时候的王孟英已经搬到了上海求生活,上海人口密集,瞬间成为人间炼狱,'死者日以千人'。周光远很不幸又染上了这种病,他也很幸运,早早搬到了王孟英家旁边,得到了及时的医治。正在大部分医生都在挖空心思找寻治疗的药物时,王孟英第一个提出,一定要先从公共卫生做起,最根本的还是饮水问题。

晚清名医王孟英:术以济世,德以安身

'水源不清,则必成燎原之势。'王孟英提倡疏通河道,广凿井泉,提倡人们喝净水、活水。他还强调了一定要选对住处,干爽通风,干净整洁。王孟英以中医扶正驱邪的方法治愈了很多病者,第三次挽救了周光远的性命。只可惜在这场霍乱之中,他的好友和远在杭州的二女儿定宜不幸逝世,两人死于同一天。

定宜死前对自己的丈夫说:'若我的父亲在这里的话,我一定不会病成这样。'王孟英听到别人转达这句话时,痛苦得晕倒在地。好友和女儿的离世,没有让王孟英倒下,他白天继续和霍乱做斗争,晚上则开始重新编写《霍乱论》,最终成书便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要知道,当时王孟英这样的一线医生是得不到清政府任何支持的,只是慈悲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着他们坚定地走下去。王孟英的书中记载着一位名为余小坡的英雄,他是一名进士,也是一名医者,他有一天给病人看病看累了,随手抓了一把莲子吃,吃完了立刻腹泻不止,等到王孟英赶到,他已经不幸离世了。

余小坡是一名医者,而对他的亲人而言,他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位好父亲,一位好丈夫。在这场人命争夺战之中,医者们所面临的风险也是巨大的,没有良好的保护措施,却时时刻刻和病人在一起。余小坡是记录在王孟英医案之中的一个短短案例,王孟英没有多写一个字去形容自己的悲恸,那种心情也实在难以用文字形容。《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完成后,王孟英继续救人。此后,他便消失了,就连他的亲人都没有他的消息。

晚清名医王孟英:术以济世,德以安身

(晚清霍乱时的西医诊所)

有人说,这场霍乱,还是带走了这位名医的生命,王孟英终年61岁;也有人说,霍乱后,他带着妻子到处游历,一直活到了八十几岁。的确,我们很希望王大师能够歇一歇,和妻子安享晚年。但从理性上来讲,王孟英从医几十年笔耕不辍,接连写了十几本书,不可能在最后二十年一个字都不写,也不可能一个病人都不看……

晚清名医王孟英:术以济世,德以安身

袁凤桐成为王孟英题诗曰:'仕心古谊继忠州,千顷波涛一叶舟。'写的便是他在霍乱之时,常常为了去看远方的病患,半夜乘坐小船前行。

什么叫做医德呢?悲天悯人,一心赴救,即便自己已经受到死亡的威胁,仍然毫不犹豫地先救别人。在霍乱前,在晚清动荡的局势前,王孟英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体力,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医学财富,也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

一个贫困的好医生值得尊敬,却一定是时代的悲剧。希望今天那些像王孟英这样的仁医,能拥有更高的收入,生活美满,身体康健。

参考资料:

王士雄——《王孟英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士雄——《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士雄——《王孟英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