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怎么从旧书价格中判断其文学价值?

 真友书屋 2019-09-02

对于一个爱书之人,阅读《给作家标个价》一定是妙趣横生的体验。它的作者出久根达郎有着双重的身份。其一,他是日本旧书收藏圈“大佬”级的人物,买书、卖书、藏书,并对书市当中各式各样的珍本价格了若指掌;其二,他本人也是一位著述颇丰的作家,早在九十年代就获得了象征日本大众文学最高桂冠的“直木奖”。听这样一位“爱书”并且真正“懂书”的人,娓娓道来他与书的故事,无疑是一件妙事。

△ 日本古旧书业传奇出久根达郎,著述颇丰,还不可思议地曾拿到过日本大众文学最高桂冠“直木奖”

出久根达郎早年就已遍读经典。粗粗扫一眼目录,好一些日本文坛的大名字就能立马抓住眼球。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太宰治、樋口一叶、夏目漱石……这都是日本甚至世界文学的金字塔上,代表最高、最纯粹成就的名字。

但有趣的点就在于,在这本书里,似乎“纯文学”不再是象牙塔里最曲高和寡的东西,反而,这些名家充满了烟火气息,从一个个冰雪美人变成了一个个和善亲切絮絮叨叨的大叔,陪我们走在充满“一股昔日的灰尘味儿”的老书店里,低声向我们诵读自己笔下的名篇名作。

这种烟火气的存在,正是因为作者将文学和真实世界紧紧地勾连在了一起。作为一个正经的文学爱好者,同时又是一个资深的旧书店经营者,出久根达郎向我们展示出了这样一种可能:

用“旧书的价格”去检测“文学的价值”

这是什么样的等价关系呢?阅读《给作家标个价》时,出久根达郎首先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旧书收藏圈。

对这个旧书收藏圈子来讲,并非“书中自有黄金屋”,而是“书,就是黄金屋”;开本、装帧、外封、腰封……无一不是“讲究的”,“有规矩的”。书作为一种物品,在一个连续而具体的文化大背景下运作着的——有一群人在乎这个东西,痴迷这个东西,珍藏这个东西。他们既是爱文学的读者,也是客户和藏家,他们对一个文学家或者一本著作的共识,也会很直接地影响这本旧书在市场里的价格变化。

一本书的价格渐渐会脱离最开始的出版商的控制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定价越发不再重要,而读者会重新给出一个公平的价码。哪本书好,哪本书其实没什么用,市场会自发地、自下而上形成一个答案。

出久根达郎在后记中就举了一个例子,《明治三十七八年日俄战史》这套书,厚重而华丽,似乎价格昂贵才是正常的情况。但事实上:

“这套书在旧书店里几乎被视如废纸,因为内容不可信——编纂此书的目的是论功行赏,所以里面充斥着吹嘘战功的浮夸内容,记录不准确,无法作为参考资料。旧书店早就了解到这一点,故意将价格定得很低,以免让这样的书流传后世。价格越低,就越不受重视,总有一天会销声匿迹。

纸质书的市场,就像是一个有着既定边界的市民社会,它有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雪亮的眼睛”。所以对出久根达郎来说,这个旧书业便是一个最稳定可信的书单——

“……如果光挑那些在旧书业界评价颇高的文学书来读的话,倒有可能形成一种独特的阅读方法。——不仅是有可能,实际上我已经在这么做了。

旧书的价格与文学的价值,就这样深刻而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但当然,除了理性以外,这个圈子也有它蠢蠢欲动和风风火火的时候。这些书本内和书本外的故事,呈现出了日本一个年代的共同记忆与一个侧面的城市画像。作者的笔触安静、实在、时不时流露出淡淡冷幽默,讲到一些他个人钟爱的文学家,常常会叫书迷门会心一笑。

譬如说在第五章,出久根达郎毫不隐晦地把自己称作一个“老年太宰粉丝”。他会在六月十九日,太宰治的忌日,以个人的名义去给作家扫墓。在他心里,这位“饶舌的年轻人”所展现出的颓废、虚无、自卑和纠结,就像是自己的完美代言人。但好玩的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只是在做一个一个并不公开明说的“暗粉”。

“……我就是不好意思说出太宰治的名字。为什么会觉得难为情呢?即便我都一把年纪了,还不好意思自称是太宰粉,而且年纪越大越难为情。因为,太宰文学里汇集了人的所有自卑感,而且还像展览会一样展示出来。要把会场告诉别人,难免有所顾忌。

顾忌再三,最终还是身体比较诚实——终究去给太宰治扫墓了。到达的时候,墓前已经堆满了日本酒、啤酒和香烟,并且都是太宰生前喜爱的牌子。这一群老年的狂热“暗粉”,都是非常可爱和用心的人。

同样,在第二章,出久根达郎提到过另外一个文学圈的大名字,三岛由纪夫,但这一篇却显得沉重许多。在1970年,三岛自杀。作为一个旧书店的店员,他见证了了这位文学家之死在日本旧书市场中造成的冲击波。当时,许多刚在电视直播上看到这个事件的日本人,飞也似的跑到旧书店来,像“抢购便宜货一样抢购三岛的作品”。继而三岛的珍本价格迅速而疯狂地被炒高,对这一切,作者观察着,记录着,也深刻地反省着。

“……午后,出去旧书市场的老板打电话回来,吩咐说:‘把三岛的书整理一 下。’据说当时在电视里有实况报道,但我正在看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有个中年主妇脸色惨白地冲 进店里,大声嚷道:‘三岛的书,我全都要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那一个作家的书如此畅销。川端康成自杀虽然也曾轰动一时,但书市却相对冷静。

“那个叫嚷着‘三岛的书,我全都要了!’的中年主妇, 现在大概有七十多岁了吧。当时买下的那些书,现在还在吗?或者应该问:后来她有没有读过那些书呢? 

天才作家之死,曾令她一时陷入狂热,那对她后来的人生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我想悄悄地问问当时买书的那些顾客:他们后来的 ‘三岛观’是怎样的?—也许,这个答案正是三岛自杀后的日本人的精神史,是日本的真实面貌吧。

书与人的邂逅,人与书的机缘,在这本书里显示着它奇妙的编织。文学爱好者的私心,书店老板的判断,在这里也都和谐地溶解在一块儿。二十四位日本文学家交替上阵,也正构成了一份对日本文学界粗浅但不失细节的全景式巡礼。所以大概可以这么说,《给作家标个价》这本书,开卷有益,而且开卷有赚。


△点击购买孔网独家发售《给作家标个价:旧书店的文学论》毛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