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一朝“崴脚”,就常常“崴脚”?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19-09-02

崴脚,是非常痛苦的事,

更痛苦的是,在那之后,

崴脚会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时不时来找你,

专业一点的说法,这叫做“习惯性崴脚”。

研究数据显示

踝关节扭伤的患者中有40%会发展成为习惯性崴脚

踝关节扭伤的复发率42%

约有47%的踝关节扭伤患者报告在相同的踝关节发生重复性扭伤

在运动员人群中更为可怕,相关研究发现专业运动员踝关节扭伤的复发率高达70—80%。

为什么会习惯性崴脚?

习惯性崴脚,专业名叫慢性踝关节不稳,指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后恢复不良,导致最终踝关节不稳定,引起踝关节频繁扭伤,进入“扭伤—不稳—再扭伤—更不稳”恶性循环。

至于为何严重扭伤后容易形成“习惯性崴脚”,需要从功能和结构两方面来说:

功能性不稳

严重崴脚后,踝关节中连接大脑的“本体感受器”会因此受损,于是当再次崴脚时,感受器没办法很快地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因此身体不能及时地做出保护动作。

往往是已经崴脚了,大脑才收到消息:“不好!要崴脚了!我要制止!”然而为时已晚,扭伤已经再次发生。

结构性不稳

多是因为严重崴脚不仅仅损伤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连韧带也发生了拉伤或者断裂。这时候,若后续保养不当,韧带会持续松弛,关节也会不稳,造成此后频繁崴脚。于是你会有一种脚踝“松了”的感受,就像用力过猛的皮筋失去了它原本的弹性。

结构性不稳和功能性不稳哪个更常见呢?

答案:功能性不稳更常见。

北京同仁医院的于惠贤医生认为,60%的踝关节不稳为功能性不稳而结构性不稳仅占40%。 
国外的多项研究发现,即使是结构性不稳,往往同时也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不稳。因为肌腱韧带等结构损伤的同时,长在这些结构上的本体感觉的感受器也同时被损伤了,所以合并有本体感觉损伤。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路遥《那只总被崴的脚,你真的不打算救它了么?》

1

所以,40%韧带松弛+60%本体感觉受损=习惯性崴脚。

如何避免习惯性崴脚?

1


正确及时的治疗+康复锻炼,
可以显著降低反复崴脚的发生率。

 ——崴脚急救,记住五个关键词—— 

●制动:停止走动,静止休息,防止二次损伤,减轻组织渗出、肿胀。
●冰敷:急性期24~48小时可冷敷,每次10~20分钟,每两次冰敷间隔最好超过2小时。

●加压:使用弹性绷带或弹性大的衣物(例:丝袜),适当加压包扎(松紧适度)减轻肿胀,过度加压会加重肿胀、缺血。

●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增加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促进恢复。

●就医:及时就医!

康复锻炼很重要

适当的康复锻炼能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减少损伤的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康复训练的前提条件是受伤的部位的发红、变肿、发热、疼痛,等症状消失完全消失以后,否则极易造成二次伤害。

需要强调的是,康复锻炼的难点,并不是知道动作怎么做,而是何时开始锻炼,以及用多大的强度锻炼,才能避免不恰当锻炼带来的进一步损伤。而这2点,一定要由专业医生决定和指导

脚踝练习


动作一

版权声明:  本平台旨在传播医文化知识,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