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冷知识:“重阳”之名有何来头?

 苍海一文 2019-09-02

       关于重阳节,大家最初的印象恐怕是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时候的重阳节是一个很隆重的佳节。 “登高”“插茱萸”便是其节日习俗之一。时至今日,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赏菊的习俗渐渐被遗忘。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循着时间的轨迹找到重阳的源头。
     《易经》将“九”视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九,也叫重阳。“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人们常在这天祭祖,推行敬老活动。因此,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会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据三国时期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段话记载了重阳登高的习俗。
      由此可见,三国时期就有重阳登高的习俗。魏晋时期,才有了重阳节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期,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作为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已不似往日那般备受重视,但是,从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重阳节的众多诗句中,却让我们想象出古时先民庆祝重阳节的繁华景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