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血糖控制目标 对于60岁以下的病友,血糖控制的目标应该是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6.0mol/L,餐后血糖应控制在4.4~8.0mol/L。 对于大于60岁,又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的病友,要求空腹血糖<7.0mol/L餐后血糖<10.0mol/L。讲求平稳降血糖,不可过猛。 对于年轻的病友,血糖控制的目标可以更严格。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5.6mol/L,餐后血糖应控制在4.4~7.8mol/L。 2、多喝茶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和降血糖作用,它还能对血糖的释放起到控制作用。 3、“粗”粮不要细作 提倡用粗制谷物代替精制谷物。如小米、玉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以及各种干豆类,如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等。 4、增加维C摄入 增加膳食中果蔬的比例,能防止动脉血管壁被破坏,减少斑块堆积和心脏病,从而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5、增加活动量 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低,持续时间较长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对于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更是适宜。如: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绳、打乒乓球等。 6、自我放松与情绪调节 放松运动如:深呼吸、配合着轻松舒缓的音乐来松弛肌肉等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使降糖治疗更有效。 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克服患病后的恐惧、消极等不良心态,同样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7、睡眠长短要适中 研究发现,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糖尿病风险加倍。每天睡眠超过8小时的人,糖尿病风险增加3倍。睡得太多或太少都会干扰与血糖相关的激素。 8、自我按摩 通过按摩足部等身体部位,一方面防止并发症发生,另一方面能对胰腺、肝脏和内分泌系统起到调节作用,有助于刺激人体生成更多的胰岛素细胞。这种“反射疗法”,长期坚持效果显着。 假性糖尿病,顾名思义就是和糖尿病非常相似,但却并不是糖尿病。只是出现了短暂的血糖升高的现象,但并不是由胰岛素引起的。在生活中,很多疾病也会引起血糖升高的现象,这时就需对症下药,不用太过恐慌。只要能够治疗好病症,血糖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的范围。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假性糖尿病呢,不妨一起来看看。 1 肝脏功能不全 如果肝功能受损导致肝脏功能不全,也可能出现假性糖尿病。因为如果肝功能受损,人体对于果糖以及半乳糖的利用和吸收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导致体内血糖升高,这时血糖测试结果也并不怎么准确,看起来很像糖尿病,但其实并不是,所以需要患者与医生及时交流并进行监测。 2 甲状腺功能亢进 如果甲状腺功能亢进,血糖也会升高。因为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情况下,肠壁血液流速会加快,人体对糖类的吸收也会增加,所以在检测时容易出现血糖高的现象,特别是在吃饭以后,血糖高的现象特别明显。但是,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功能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血糖高引起的糖尿病。在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之后,血糖也会变得稳定。 3 胃切除 胃切除患者也会有假性糖尿病的现象出现,因为胃切除以后,人体对于糖的吸收会加速,所以就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但这种情况非常短暂,在病情恢复以后血糖也能够恢复正常,所以不要误以为是糖尿病。 4 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患者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比较旺盛,容易引起糖代谢紊乱,出现血糖高的现象,很多人以为是糖尿病,但其实并不是。 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加关注、转发朋友圈,别的糖友们一定会非常感激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