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亮(998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宿甘露僧舍》是他旅宿甘露寺的感怀之作。“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全诗如下: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诗的开始写道:“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松声万壑”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即山沟。意思是说,云雾弥漫在枕边,千峰环绕在近旁。 躺在床上听着阵阵松涛,似乎山谷像在呼啸哀歌。 这里,诗人用夸张手法,首先写出了北固山的高峻地势,山顶云气绕寺而飞,疑为从僧房中诗人所倚的枕中所出,真是触目皆是,伸手可及。其次,写了松涛在深谷中呼啸升起,细听仿佛就在床底下席卷而过,其声呜咽,令人心颤。可以说,诗人描写“甘露寺”位置,不但写了位置的独特性——置于山顶,而且也通过声音的描写了自己的感受——自然之景物使他远离红尘,融入自然之中。此时此刻,诗人高居北固山顶,看云气缭绕身旁,近处千峰耸立,脚下松涛卷过,万壑低首哀鸣,于是,诗人胸中升起一种雄迈俊爽的感觉。可以说,诗人写“云气”,写“松声”正是为了表现甘露寺远离尘世的清迈脱俗。也许这就是诗人所希望的生活,理想。 接着写道:“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意思是说,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而来。诗人这里就用了“要看”一词,暗示了后面的描写是虚写,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象。也就说,“要看”那“银山拍天浪”的雄伟的景象,打开窗子,“大江”就会“放入”来。上句的“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其中的“拍”字表现出了“天浪”很有气势、很有力量,那窗下波涛翻滚,水天相接,似乎那江水拍打着,翻卷着要扑涌进窗里一般。下句的“放入”用得很妙,不但表现出了诗人拥抱江河的行为,而且也暗示了诗人的胸襟和气魄。为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此时说的“开窗”,实际上是打开胸怀,拥抱自然。 我们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立足点在山顶,除了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松,三四句写江,都表现出了山水相接,气势磅礴的景象。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诗人写出这样的气势磅礴的景象,实则也就暗示了自己有如“银山拍天浪”的气魄来冲破现实羁绊、纵横广阔天地的高远豪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由近及远的写法 开始两句采取了以近推远、远近结合的写法。上句的由“枕中”推至千峰。下句有“床底”推至万壑,同时,又将“千峰”、“万壑”结合而纳入胸怀,融进主观情感之中。 其次,由小到大的写法 诗歌的三、四句采取以小写大、大小结合的写法。即以一扇“小”窗的开启写出长江的“大”气势。同时,又将大江的排山倒海之势(大)与一窗的涛声顿起(小)巧妙结合起来, 再次,虚实结合的写法 诗歌中,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千峰在侧,沉雄悲壮的松涛,就在窗下轰响,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些都是诗人的感受,是虚写。而“云气”、“千峰”“大江”等是客观存在的,是实写。这样,虚实结合,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 第四,修辞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歌主要是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就“枕中云气千峰近”一句来说,诗人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北固山的高峻地势,山顶云气绕寺而飞,伸手可及的景象。“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写出了银山一样的壮观浪涛,拍天而来的大江气势,从而营造了豪壮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