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儒家的求仕之志。因天性浪漫和音乐才能,喜欢与伶工、歌妓为伍,遭致当权者不满和打压。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与愤懑。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全词如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开头两句写道:“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即风雨之声。意思是说,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特别是“一番洗清秋”给人的感受多美。也就是说,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多么亮丽美好。其中的“对”字,已写出登临远望、望极天涯无尽的“清秋”之美。开篇就写出了秋雨时节的特点,也为词人抒发情感营造氛围。 接着写道:“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意思是说,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这里,首先以一个“渐”字领起。一个“渐”字不但承上句而言,而且也表明凄清、寒冷、萧瑟、肃杀的程度在逐渐加深。接着用了“紧”字,写尽霜风极尽悲秋之气,后面的“冷”字,写尽关河之凄凉。紧接一句“残照当楼”,不但有夕阳西下之境,更暗示了伤感无尽的情怀。由此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接着说:“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苒苒”即渐渐。 “物华”即自然景物。 南朝梁柳恽 《赠吴均》写道:“离念已郁陶,物华复如此。” 唐代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写道:“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词人的意思是说,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词人通过景物的变化描写,表现出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其中,“红衰翠减”中“红”指花,“翠”指绿叶。“红衰翠减”就是红花和绿叶减少,形容春尽花残或初秋百花凋谢的景象。接下写道:“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意思是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无声无响地向东流淌。不但表现了“清秋”的凄清悲凉、萧疏颓败的景象,又化江水无情为有情,蕴含了诗人怀乡思人的悲悯情怀。其中的“无语”,不但有默默无语之意,更有“无情”之意,表现出词人思归的复杂心理。以水喻愁(情)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最为常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 下片抒情,运用换位的手法,由己及人,强调了自己的思归情感。词人写道:“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渺邈”即遥远。意思是说,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那渴求回家的心难以收拢。其中的“归思难收”,就表现出了乡愁之凄切。这里不但点明登高临远,也暗示了心中积郁无尽的思念情怀。 于是,词人写道:“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淹留”即久留。“颙望”即抬头远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就是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争”通“怎”,即哪里。“恁”即如此。“凝愁”就是忧愁凝结不解。意思是说,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自己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爱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其中的“倚阑干”照应了“登高临远”。在古代诗词中,登高必然望远,望远必然思人,思人必然生恨(思念之情)。这里,词人写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而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特别是“争知我”三字用得很妙,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也更为深刻。结句“正恁凝愁”点题,一个“愁”字,表现出了思乡怀人之情感,也可以说,卒章显志,秋意更浓! 首先,上片写景,下片言情,但情景融合。 其次,语言通俗,明白如话,但语浅情深。 再次,运用双声,增强情韵感和艺术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