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里肖夫库里肖夫,苏联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1899年 1月13日生于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于莫斯科。曾就学于莫斯科美术学校。1916年入电影界,在汉荣科夫电影制片厂任美工师。1918年开始导演影片。第一部影片是《工程师普赖特的方案》。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领导过新闻片的拍摄工作。1919年在苏联国立电影学校建立了被称为“库里肖夫集体”的教学工作室。 中文名库里肖夫 外文名Kuleshov,Lev Vladimirovich 国籍苏联 出生地苏联坦波夫 出生日期1899年1月13日 逝世日期1970年3月29日 职业导演 代表作品著有《电影导演实践》、《电影导演基础》和《镜头与蒙太奇》等。 更多 简介库里肖夫(Kuleshov,Lev Vladimirovich)(1899~1970) 苏联电影导演,理论家。1899年 1月13日生于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于莫斯科。1916年进入电影界,1918年导演了第一部影片《工程师普赖特的方案》。1919年在苏联国立电影学校建立了教学工作室,培养了B.N.普多夫金等电影导演和演员。从1916年开始,致力于研究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在他结合了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美国影片,特别是D.W.格里菲斯的影片后,提出了自己的蒙太奇理论:将同一镜头与不同镜头分别组接,就可创造出不同的审美含意。他的理论经C.M.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丰富和发展对世界电影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执导的影片有《死光》、《遵守法律 》、《铁木儿的誓言》、《我们从乌拉尔来》等。著有《电影导演实践》、《电影导演基础》和《镜头与蒙太奇》等。 个人经历早期在苏联国立电影学校任职,二十岁入电影界,并开始执导自己第一部电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建立社会主义政体社会,国家进入空前的热情发展阶段,在电影圈,涌现一批电影实践与理论并存的文艺青年,产生电影有史以来影响深远的“蒙太奇电影学派”。库里肖夫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关于“蒙太奇学派“具体内容,在下篇更新的爱森斯坦一篇中细说) 做为“蒙太奇“电影技术理论的前驱,为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库里肖夫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这就是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库里肖夫效应: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 艺术成果 早在1916年,库里肖夫就开始致力于研究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他在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并深入研究美国影片,特别是D.W.格里菲斯的影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蒙太奇理论,认为电影艺术的特性就是蒙太奇。他以实验的方式证明,将同一镜头与不同镜头分别组接,就可创造出不同的审美含义,这一实验被称为“库里肖夫效应”。他还指出,通过蒙太奇可以体现时间的运动,表达作者的态度,启发观众的感受。他的理论经过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改进和阐发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