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鸟浪”的秘密

 汐钰文艺范 2019-09-02

缪贞谊刻

鸻鹬类的鸟浪

  热带地区的观鸟者一定熟悉这样的场景:静谧的林间小路旁,忽然出现一大群颜色大小各异的鸟,它们喧闹地掠过树丛,还未等你看清其中的种类,鸟群便消失在森林里,一切归于沉寂。这样突然一起出现而又旋即消失的鸟群被观鸟圈形象地称为“鸟浪”。曾有国外的观鸟者感叹:“观察鸟浪就像追逐龙卷风,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它们,或者它们会去哪里。但是当它们真的来了,你必须赶快去追!”

  学术界则将“鸟浪”称为混合鸟群,指的是不同种类的鸟出现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范围,并且大致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移动、觅食的现象。其实,温带地区的“鸟浪”也不少见,比如春秋潮间带的鸻鹬类、湖泊沼泽湿地的雁鸭类等。但是热带地区的“鸟浪”却更为普遍,参与种类更丰富,鸟群内的种间关系也更加复杂。

  一个“鸟浪”中不管有多少种类,都可以根据其在鸟群内出现的频率和扮演的角色,大致分成核心种类和参与种类(也叫卫星种类)。核心种类是混合鸟群中最常出现的种类,它们通常是“鸟浪”的召集者,通过鸣叫吸引其他种类加入。亚洲热带森林“鸟浪”的核心种类,一般是活跃在冠层的林鸟,在召集方面有天然的位置优势,或者是警惕性强的种类,稍有风吹草动就报警。参与种类则随意得多,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行动速度跟得上“大部队”,又不属于领域性很强、行踪隐秘、活动范围很小的鸟类,都能加入“鸟浪”。

  那么加入“鸟浪”的好处是什么呢?一方面是降低被捕食的风险。鸟群中警惕性强的种类起到专业“哨兵”的作用,使鸟儿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天敌;而根据稀释效应,即使有天敌出现,个体多时每只鸟被捕食的概率也会相应降低。另一方面是提高觅食效率。鸟儿的安全在群体中得到了保障,花在警戒上的时间自然就会减少,这意味着它们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觅食;“鸟浪”掠过时对丛林形成了三维立体层面的干扰,这会让许多原本隐蔽性很好的昆虫在惊慌失措中暴露自身的位置,使鸟儿能够迅速获得大量食物。

  凡事有利就有弊。置身于“鸟浪”的代价也是明显的。首先,喧闹的混合鸟群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尽管时间很短且存在稀释效应,但捕食者发现整个鸟群的概率却不小,风险依然存在;其次,虽然“鸟浪”中的物种生态位(指觅食位置、食物偏好等)有很大区别,但仍旧无法避免生态位重叠和资源竞争;再次,一些“霸权”鸟类会抢夺其他小鸟的食物,甚至通过模仿猛禽的声音来吓跑小鸟,以达到抢食的目的;最后,“鸟浪”移动的速度非常快,如果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赶路上,那么觅食效率势必会降低。只有经过一番权衡,认为这些风险值得去承担时,原本单独活动的鸟儿才会响应召唤,加入“鸟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