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文梁 国画艺术赏析

 石岩里人_牛歌 2019-09-02

 美术人物志 2016-07-09


        于文梁    祖籍山东平度,一九六二年生,现居北京通州,职业画家。先后受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中国画专业。

       一九八四年,在山东地方媒体任编辑、记者;

       一九八八年获青岛文学奖(政府奖);

       一九九一年,考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二00二年至二00三年,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助教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班;

       二00六年,深造于中国国家画院贾又福工作室,得到贾又福先生的把手指教。

       现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联合会副主席;

       二00七年十月十九日,在北京朝阳区呼家楼京广中心举办个人画展。

       二00八年七月,《中国当代书画》杂志社为其出版转号,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字。

作品参展入选情况:

       一九九六年作品《海边的黄昏》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青年美术新作品展”;

         一九九八年作品《渔村》获在新加坡举办的“当代国际水墨艺术交流展“优秀奖;

        二000年作品《胶东四月一眼翠》入选由文化部组织主办的“当代中青年画家艺术成就展”;

        二000年作品《胶莱之水静静流》入选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北京香山红叶节中国画艺术展”;

     二0一二年作品《古齐长城遗址》入选省十六届新人新作展( 省图书馆 );

        二0一二年作品《大泽山地雷战遗迹》入选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中国画预选作品展( 省图书馆 );

     二0一四年四月,作品参加“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 山东济南怡文轩美术馆 );

        二0一五年四月,作品参加“水墨青春季”中国画作品邀请展( 山东德吉轩美术馆 )。


《风雪云天》68x68cm


《何处觅净地》68x68cm

在空旷的地带与感觉同行

大众报业集团世纪书画院院长  明杰

        在谈论于文梁的中国画创作之前,我仔细品读了他的二十多幅作品,看后耐人寻味,感想颇多。在山水画领域,南部画家注重韵致,而北方画家则注重山势骨相;南派画风多温润秀美,以圆通、柔媚的笔墨称善,而北派画风多以硬朗、厚实、奇峭、刚武之笔墨见长。作为出生在胶东的一位年轻画家,于文梁在技巧、手法上突破了地域之樊篱、习俗之成见,以情率法,直视磅礴大气之姿,且表现得声色俱壮,震撼人心,实为难得。


《大山初醒》68x68cm


《牧区冬季》68x68cm

         2012年,在鲁南山区,他一待就是三个月,象考古者,又象探险者,几乎处处都留下了画家的足迹,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山体形态,为他留下了多幅写照。尤其是从国家画院贾先生工作室出来后,更是激情倍发,他利用售画得到的大部分收入和朋友的赞助,再次长途跋涉,西行太行山,北至天山、青藏高原,再到呼仑贝尔草原。青山、白水、绿地、霜叶,美丽真挚的大自然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陶冶了他的性情,感悟了人生,发现了自我,从而确立了自己在山水画创作中的美学主张和创作手法。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开始大胆地突破地域的拘限,更多地关注于大山大水的表现。云天雾地、溪流垂瀑、高山入云、峰峦叠嶂,一系列大气魄的主题,在他笔下开合适度,节奏明快,视觉效果强烈,犹如一部完整的交响乐,内容繁复而不失跨度,气魄宏大而又不乏绵绵细语。在技巧的运用方面给人的感觉也有了改变,过去那种偏于工巧的局面不见了,随之而生的是画面开张的气度和北派山水那种雄厚壮阔的风姿。


《石岛镇写生》68x68cm


《西北风》68x68cm

       中国画创作的源泉是自然,画面形象也大多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现实不是艺术,艺术也不能照搬现实,任何具象的东西都离不开抽象的传统理论和当代探索技巧的支持。画面形象并不等同于客观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现象,它是经过美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剔选、概括乃至改造等艺术加工、融入画家对事物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注入其思想情感、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纵览于文梁的山水画作品,你会感觉到他的基础是来源于传统的基因,从北宋时期的艺术盛世,到清朝中叶艺术的再度繁荣,漫长的中华艺术长河,闪烁着诸多璀璨的明星,追根溯源一定有一个乱而有序的基本的线条,那就是传统,也是华夏民族艺术之根的传承。他阅过大量的历代名作,也研究过不同时代、不同画家在纸面上体现的智慧,以及不同时代画家所受到的局限。他知道,中国古代优秀的美术作品其内涵是运用以形写神的手法,从而达到了形神兼备、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传承之含意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高原的冬季》68x68cm


《西域印象》68x68cm

        古代画家追求表现气韵,它既是对审美对象本质美的把握,又是画家思想感情与创作心态的显示和升华。情缘于景而发,景缘于情而活,并借助富有情感色彩的艺术语言结构出形与神、情与理、物与我等高度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如石涛的画,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观,而且在笔墨、意境中流露出浓郁的感情色彩。从传统入手,在承袭古代画家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于文梁又多次探索了富有时代灵性的新技巧,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使观者明显体会到来自传统,又不失当代的浑厚。


《雪原印象》68x68cm


《唐人诗意图》  70x42cm

        央美贾又福先生曾说,于文梁是他所带的学生中最得他赏识的一位。他说,于文梁在人前称是他的学生,他的脸面不会发烧。已介中年的于文梁常年东奔西走,到处写生作画。人们对他的印象是谦虚低调,从不狂言。2006年在北京,几个专家对他的作品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他不仅不反感,而且还掏钱请了客。第二年,那几位专家再见到他的作品时,觉得他的确尊从了那些意见。对画面的整合、驾驭有了很大变化。他改进了不合理的布局,压缩了题款的铺张,将过去低沉、寂寥的画法,充实了色彩,提高了靓度。


《好年华》136x68cm


《往事与岁月》182x98cm

        现在他的画还在探索中,他对中国画的水墨基调、表现技巧以及自然人文有了更深的认知。自然是至高无上的,他认为:人类是驯服不了自然的,自然才是一切物种的母亲,没有自然人类就没有乳汁;千百年来,人类在自然中的一切行为,就象蚕虫在一片硕大的叶子上轻轻地吻了一小口,偌大个自然几乎毫发无损;人类只能崇尚自然、接受自然、顺其自然,自然才会认可人类、呵护人类;没有超越自然的物质,人是大自然中的一粒微尘。从开始触摸画笔那天起,他就喜欢表现自然之伟大精神,否则他就不会选择专攻山水画。自然中所蕴蓄的巨大力量,使得每一个懂得体味它的人,不得不对之抱以深深的敬畏。从他几年来积累下来的画作里,可以感受到他心中这份敬畏的存在。因为在这些画作中所充斥的不是个人的哀怨悲苦,而是大自然的浑厚、包容和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秋之实》68x68cm


《海边的风》182x97cm

        可以说,在山水画创作上,于文梁兼收并蓄的痕迹很自然地体现在他的画作之中,而融会贯通的态势也开始随着他创作活动的伸延,一点一滴地在他的画作之中显现。比方,他画面的光感逐渐明朗,布局更加合理。这些效果都是他虚心接纳老师的意见,加上他借古润今的思路而得来的。

《遍地秀色》136x68cm

《花季》136x68cm

        于文梁是一位在绘画本体语言上费尽心思的画家。多年来,他致力于画面丰富性的研究。从绘画的形式结构、色彩观念到布局格调,他都力求在丰富、厚重、完美上达到一个高度。在这种理想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性是引导他进取探索的动力。他的画所追求的美不是轻浮、艳丽之美。读他的画,可以知道他的心是清幽的,他的绘画里有一种不复再来的静逸之美。他的绘画在工细严谨的高度上取得了笔墨的写意性,在深邃繁复的用笔上表达出画意。

《苹果熟了》136x68cm

        作为一个呈上升态势的画坛新秀,于文梁未来的创作目标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超越前人。这个目标是毕生的追求,它考验的是画家的毅力和基本功,它挑战的是画家的聪明才智。进取、努力、不骄,画艺才会一天天长进;技巧加观念,艺术才能不断创新。于文梁很卖力,也很有才华,我们相信,在经过岁月打磨砺炼之后,日渐成熟的他,定能在艺术之路上实现自己的鸿志。

《随风》136x68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