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词人一开始就写道:“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意思是说,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词人首先描写了“风细柳斜斜”的状态,抓住了风中柳叶“斜斜”特点,并点明“春未老”,即春已暮但还没有完结,柳叶还如丝缕一样斜斜飘扬。其实,就是暮春时节。接着写道:“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壕”即护城河。这是词人远眺所见之一。“试”就是一种行为表现。意思是说,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一半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词人远眺俯瞰,由近及远。近处是护城河的一半(环形的一半,即视线所及),远处是整个城市,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接着以“烟雨暗千家”作结。“暗”即笼罩之意。由此想到朱自清在《春》中写道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可以说,“烟雨”是所见,是实写;“千家”是想象,是虚写。 接着下片写情,当然也是登上超然台而触景生情。词人写道:“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咨嗟”即叹息、慨叹。意思是说,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这里点明登临的时间。“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春秋初期的晋国,内乱不已,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出国逃亡十九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在这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介子推矢志不渝地追随重耳,不离左右。有一次,他们断炊绝粮,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接着,晋文公对一直跟随自己逃亡的臣僚论功行赏,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后来晋文公知道了,就亲自去请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却躲起来,坚决不肯与晋文公见面。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就下令火焚绵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宁愿被火烧死,也不肯出山,结果他与母亲双双抱树而死。晋文公心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里,词人说“寒食节”后,正是清明节。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可以说,真是登高望远,望远思乡而归不得,惆怅之感油然而生。 面对如此处境,而词人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新火”是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试”即做,这里有烹煮之意。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用新火来烹煮新茶。这里,词人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排遣对故国思念之情。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所以,词人最后写道:“诗酒趁年华。” 意思是说,趁时光未老,借吟诗饮酒来自得其乐吧。我们从词人这一句结语中感受到,词人旷达豪放的性格。真有超然物外,得其环中,借诗酒以自娱。其中,“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暗合。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怀。总而言之,这首词所写,真正表现了词人“超然”的最高境界。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借景抒情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薪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其次,因景生情 这首词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 再次,用词准确 词人在下片用了“咨嗟”、“休对”、“且将”等词语,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词人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只好“咨嗟”不已, “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无奈中,只得“且将”新火煮茶聊以自慰。 第四,境界高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