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传》中记载,在陆游四十八岁时,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可以说,这段不长的时间却是诗人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然而,词人晚年被弹劾罢官后,退隐故居山阴,因有一腔爱国之情,收复中原之志,时常孤灯难眠,回首往事,写下了一首首表达理想、抒发爱国之情的诗篇。这首《诉衷情》的就是写了梦游梁州之作。词人在今昔对比中,不但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的理想,而且表现了壮志未酬悲愤不平之情。全词如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上片叙事。词人写道:“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篇两句,词人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句开头,词人用“当年”二字领起,并化实为虚,点出所叙内容是指往事。其中,“觅封侯”即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匹马”即“单枪匹马”之意,描写了词人从军时的勃勃英姿。“戍梁州”三字指出驻守的地方。历史上的南郑属古梁州。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据《陆游传》记载,当时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只身骑马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我们从这两句词作中可以感受到,词人是十分高兴,似乎找到了杀敌报国的机会。因而,词人来到南郑之后,积极为北伐做准备。开头两句,把自己的杀敌报国的理想表现出来,欲抑先扬,为后面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铺垫。 接着写道:“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这两句在前面两句的基础上一转,回到了现实。“关河”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即梦醒。 意思是说,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如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眼前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已经积满灰尘。陆游在这里突出了“貂裘”是“旧”的,好久没有用了,已经是布满了灰尘,实则暗示了自己杀敌报国已经是过去的事。这里词人借用苏秦典故,意思是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至今。这里,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 接着下片抒情。换头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胡”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胡未灭”就是说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即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这里描写了词人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现实处境。“空”即白白地。“泪空流”也就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词人用“未”、“先”、“空”三个词,不但表现了自己年老体弱的现实处境,而且也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理想幻灭的伤感之情。 最后三句写到:“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料”预料。“天山”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身老沧洲”就是说,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这三句是说,谁能料到,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江湖!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所形成了矛盾处境。记得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说过:“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在诗歌中高度赞赏了陆游诗歌中渴望建功立业、至老不衰的国驱驰之志。陆游在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将自己的伤感之情也表达得淋漓尽致。从整首此来看,词人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诉说自己的身世经历和遭遇,但读者也不难感受到南宋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对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以及“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示同情。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语言简洁,明白晓畅;其次,巧用典故,不漏痕迹。再次,情感自然,不加雕饰。第四,欲抑先扬,增强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