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王质《山行即事》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王质(1127──1189)字景文,号雪山,宋代词人,山东东平人,寓居江西。曾任枢密院编修官,荆南府通判。王质十分仰慕苏轼,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其诗俊爽流畅,与苏轼诗风格相似。这首《山行即事》诗就是写诗人“山行”所见、所闻、所感,从而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如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首联“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写天气。“空碧”即“碧空”。“议”即仪表,仪容、也就是外在的表象。“浮云”即漂浮不定的云朵。一个“浮”字,不但赋予空着白云以动态感,而且也暗示天气变化无常的自然规律。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是天阴或者天晴。其中第二句中的“议”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赋予云以人的性格特征,使浮云具有了人的意识,而且更好地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颔联“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这一联承上“阴”而来,写天气的“阴”。 “荷雨”这一意象化用李商隐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中的诗意。诗人运用“荷雨”这一意象,一方面是为了突出了沿途有荷塘,塘中有翠绿的荷叶,一朵朵洁白的荷花随风摇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雨不是很猛,也许就是烟雨蒙蒙之感。所以,“荷雨”很富有诗情画意,蕴含着着柔美之感。“洒衣湿”即是说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一个“洒”字,说明了雨不大,但也不同于“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蒙蒙细雨(杜牧《清明》)。“蘋风吹袖清”就是说“洒衣湿”反而凉爽些。“蘋”即大的浮萍。“蘋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可见,即使雨不大,风不大,但雨已湿衣,又加上风吹衣,诗人也觉“清凉”。诗人在描写了丽色清香的雨景之中,突出了自己心旷神怡的感受。

颈联“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这一联承接第一联的“晴”而来,也可以说是由第二联由描写“阴”转到描写“晴”。上句“鹊声喧日出”,“喧”即鸣叫。这句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意思是说,太阳出来了,雨过天晴,喜鹊就高兴地叫起来了。下句“鸥性狎波平”从动作的角度来写,写波平如镜的水面,出现几支鸥鸟,在尽情嬉戏的情景。这里的“波平”是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是晴天的表现。“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诗人通过“鸥”喜欢玩乐来突出雨过天晴的景象。抓住富有特征的意象,放大突显出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尾联“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又有写山中“阴”和“晴”转到写山色。“酲”即酒醒后的困惫状态。上句的“山色不言语”,也就是说,这里的山经过合适的山雨洗过后,在阳光的照耀下,表现出明净秀丽色彩,给人以人赏心悦目之感。客观说,山“不言语”已经言语了。所以,诗人在最后一句写道:“唤醒三日酲。”首先,说明了山“色不言语”而言语了;其次,也表现出山色言语的结果。其中一个“酲”字,把山给拟人化,增添了诗歌的情韵美。而这里,并不是说“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通过“三日”这一夸张说法,来表现人已“酲”也会很快有神清气爽之感,同时,在感受之中更突出了山色之美。

总之,这首诗以“山行”为题,在诗歌中虽未见“行”字,但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无一不在山行之中。同时,全诗艺术构思精巧,写景抒情景美情浓,体现出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