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献国 编辑:寸心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简称甲减、甲低、甲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甲状腺激素(TH)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病症。 按起病年龄分为三型:起病于胎儿或新生儿者,称呆小病;起病于儿童者,称幼年型甲减;起病于成年者为成年型甲减。 甲减的临床表现 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呆小症:患儿体温偏低,少哭笑,少活动,对事物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大便干燥。体格生长明显减慢,个子矮,四肢粗短。智力发育明显障碍,表情呆滞,不能上学,简单数字计算也很难学会。 幼年甲减:发病较早者其临床表现很像呆小症,但程度较轻。发病较晚者临床表现接近成人甲减,但个子仍较矮,智力也较差,学习成绩很差。 成人甲减:典型的表现有:畏寒少汗,体温偏低,乏力嗜睡,少言懒语,贫血貌,浮肿,皮肤干燥;记忆力减退,重者精神失常,昏睡;心动过缓,血压低;食欲减退,腹胀,便秘,胃酸缺乏;性欲减退,男性阳痿,女性月经过多,病久者有闭经。 本病诊断不难,根据临床表现及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可诊断: 1.有缺碘或甲状腺素合成不足等所致的临床表现,如乏力、苍白虚肿,表情淡漠,皮肤干燥增厚等;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见血T4、T3、FT4、FT3低于正常值、血清TSH值上升等,有助诊断。 3.医技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心搏减慢,心包积液等。 中医辨证施治 本病属中医“瘿劳”范畴,多因瘿病治疗失时,或药物治疗失当及手术切除后,或因脑部肿瘤等病变,使脾肾阳虚,气血亏虚,水湿泛溢所,以疲乏呆钝,嗜睡,畏冷,浮肿,毛发脱落,脉迟缓等为主要表现。当以温阳补肾,补益气血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脾肾阳虚型: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畏寒肢冷,嗜睡少言,眼面虚肿,阴毛稀疏,耳鸣眩晕,关节酸痛,阳痿滑精,妇女闭经,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当以温补脾肾为治,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取附子、桂枝、熟地黄、山药、枣皮、茯苓、泽泻、牡丹皮、白术、炙黄芪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或参鹿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鹿茸精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2.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失眠健忘,食少腹胀,心慌心悸,皮肤干燥,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当以补气生血为治,方用归脾汤加减,药取炙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甘草、茯苓、远志、木香、桂圆、大枣、酸枣仁、桑椹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中成药可选用补中益气口服液,或八珍口服液,或阿胶黄芪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阿胶补血冲剂,每次10克,每日2次冲饮。 3.阳虚水泛型: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嗜睡懒言,体重增加,肢体浮肿,关节强直,心悸胸闷,反应迟钝,腹胀少食,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当以温阳利水为治,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药取附子、桂枝、熟地黄、山药、枣皮、茯苓、泽泻、牡丹皮、车前子、牛膝、大腹皮、生姜皮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济生肾气丸,或舟车丸,或木瓜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五苓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家庭护理重点 除黏液性水肿昏迷(甲减危象)需住院治疗外,一般都在家中治疗,家庭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按时用药:本病需甲状腺制剂终身替代治疗,因此用药应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注意检测甲状腺功能,维持TSH在正常值范围,根据TSH值调整用药剂量,不可随意停药或改变药物剂量,需要减量或增加药量及其它药物时应征得医生的同意,以免引起意外发生。 2.调理饮食:饮食以多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为主。蛋白质肝、鱼、蛋、禽类及豆制品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及钙质多的奶类、鱼虾等食品,多吃海带等含碘丰富的食物。对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芜菁、甘蓝菜、绿花椰菜、芥末叶、菠菜、甘蓝莱芽、桃、梨等,则应慎用。 若症状严重,则应全面禁止上述食物,因为它们可降低甲状腺功能,同时避免食用加工及精制食品,包括白面粉及糖。 3.动静结合:病人应动、静结合,作适当的锻炼,注意保暖,养成每天大便的习惯。 4.调畅情志:本病是机能减退性疾病,常因忧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而症状加重。因此,甲退病人要注意调畅情志,修身养性,要遇事不怒,静心休养,常听幽雅动听的音乐,养成种花、养鱼、养鸟等习惯以怡情养性,安静神志,逐渐消除精神症状。家人及同事也要同情安慰、理解关心,避免直接冲突。 5.定期检查:甲退病人病情稳定后,应定期到门诊检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指导用药。 6.及时就诊:病人如并发严重急性感染,有重症精神症状,胸、腹水及心包积液,顽固性心绞痛、心力衰竭、黏液性水肿性昏迷,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