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说自己五十而贵,妻子不信,当他衣锦还乡时,妻子却自杀了

 探知社 2019-09-02

在汉朝汉武帝的时候,张汤很受汉武帝的器重,做官做到了御史大夫。但是张汤是一个酷吏,用法严苛,在汉朝最有名的酷吏就是郅都,人人都怕他,甚至吓唬小孩子的时候都说你在哭郅都就来了。所以整个汉朝历史如果郅都自认酷吏第二,那没人敢称第一,而至于汉武帝时候的张汤,如果自认是酷吏第三,那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二。

张汤因为治法严苛,丝毫不留情面,甚至原本只是轻罪也给治成重罪,而且对长安贵胄尤其严苛,所以得罪了许多贵族,到了后来以至于汉朝整个朝野上下都非常痛恨张汤,但是偏偏又抓不住他的把柄,因为张汤本身就是研究法律的,再加上还有汉武帝给他撑腰,所以没有人能把他怎么样。

但是最后张汤还是被汉武帝给处置了,在汉武帝杀他之前自杀而死,谁有这么大本事呢?右内史王朝,还有丞相府的三位长史联手而为,可以说这是一次诬陷。但是张汤本身也诬告过许多人并且处罚致死,所以落得了这个下场也是死得其所。而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将张汤告倒的三位长史之中最出名的一位,朱买臣。

朱买臣在少年甚至中年的时候都是很贫穷的,还不是一般的贫穷,几乎就是汉朝赤裸裸的贫困户了。朱买臣四十岁的时候还以砍柴卖柴为生,但是朱买臣却从来不放弃读书,辛辛苦苦挣的钱除了生活用度,几乎就都用来学习了。当时朱买臣和妻子一同去砍柴,朱买臣挑着柴一边走一边念诗词,周围的人都笑话他,妻子感到难堪劝他不要念了,但是朱买臣不以为意,依旧如此。

回到了家之后妻子大哭大闹,朱买臣劝妻子说道:你不要看我现在贫穷,等我五十岁的时候一定能够大富大贵。妻子数落他说道:你做你的白日梦吧!就你这样还大富大贵。不饿死就不错了!于是哭着闹着要和朱买臣离婚,朱买臣没有办法,只能写了休书,同意妻子改嫁了。

在这之后,朱买臣的好日子并没有到来,反而更加贫苦了,他以前的妻子和丈夫看到他没有吃的,还把吃的分给他,让他避免挨饿。再后来,汉武帝登基之后,朱买臣经过朋友介绍,到了长安做了一名差役,凑巧碰到了自己的老乡严助。严助这个时候是中大夫,很受汉武帝的重视,于是在严助的引荐之下,朱买臣进入了汉武帝的视线,他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朱买臣因为给汉武帝讲解《春秋》、《楚辞》等书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于是任命他为中大夫,和严助一起做事,此为朱买臣人生的第一次崛起。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长时间,朱买臣就因为犯了事被免官,回到了会稽借住在别人家吃住,这也是朱买臣官吏生涯中第一次被免官。

后来东越王不听汉武帝的号令,反复无常,让汉武帝很是苦恼,在和众大臣商议之后,想起来了朱买臣是楚人,也有些能力,去管一管东越王应该没问题,于是汉武帝召回朱买臣,命他做了会稽郡郡守,汉武帝想让朱买臣死心塌地的为自己管东越王,肯定得先能收买朱买臣的人心,一个少时贫穷甚至连妻子都看不起他的人最需要什么呢?汉武帝心中一动,便计上心头。

汉武帝在任命朱买臣为会稽郡守之后,对朱买臣说了这么一句话,史书上是这么写的: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

意思基本上就是和项羽说的那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是一样的,朱买臣听了之后,非常感动,二话不说就接受了任命并叩头谢恩。

朱买臣回家乡的时候,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换上了又脏又破的衣服,去见会稽郡的那些官员们,那些官员一看朱买臣的打扮,纷纷不理他,而是自顾自的凑在一起喝酒,一直到有人发现了朱买臣怀里的绶带和太守印章的时候,那些官员才大惊失色,纷纷前来拜见朱买臣。

朱买臣这时候才换上衣服,骑着高头大马去上任,在上任的路上看到了自己的前妻和丈夫一起在修路,心生感慨,想起来以前他们接济自己食物,于是让别人接上他们去府中休息并且好吃好喝伺候,但是没过多久他的妻子心中后悔无限,又羞愧不已,上吊自杀。朱买臣给她的丈夫银两,让他好生安葬,又找到了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送给他们财物报答他们。

后来东越王果然叛乱,朱买臣接受了汉武帝的诏书,前往平乱,后平乱有功,被汉武帝封赏,位列九卿。这是朱买臣人生中第二次崛起。

过了几年朱买臣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次低谷,因为犯罪,再次被免官。不过好在这次持续时间不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朱买臣再次被汉武帝起用,被封为丞相府长史。

而这时候的张汤官居御史大夫,位高权重,原本朱买臣和他并没有什么仇怨,但是因为张汤诬告朱买臣的老乡兼恩人严助并且导致汉武帝将严助斩首,再加上朱买臣前去拜访张汤的时候张汤及其傲慢,所以朱买臣算是记恨上了张汤。

不仅仅是朱买臣记恨张汤,一开始就说了,因为张汤的过分严苛,整个朝堂就没有不记恨他的,最终朱买臣联合另外两位长史一起将张汤告倒,张汤自知没有活路,所以在狱中自杀,但是在自杀之前依旧一起拉上了朱买臣等三位长史下水。

汉武帝逼死张汤之后查抄他的家产,发现不足五百金,才知道张汤确实是被诬告的,于是下令将朱买臣等人斩首。

虽然最后朱买臣诬告张汤,但是他的一生孜孜不倦,勤于治学,并且为汉朝的建设也付出了许多努力,所以史书上对他的评价还算是很不错,也算的上是名垂青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