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春日忆李白》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春日忆李白》审美赏析

  

    杜甫《春日忆李白》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年(746)或六年(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全诗如下: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诗歌的前四句是对李白诗的热情赞美。诗歌首联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飘然”,中古汉语成熟词汇,高远脱俗貌。上句称赞李白的诗是当时无人可及的,是“无敌”的高手。下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李白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是“不群”的,是超凡脱俗,表现出了诗歌的卓异不凡。上句中的“也”和下句中的“然”两个语气助词,用得很妙,不但加强了赞美的语气,也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力量。这样的词语的用法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也许只有像杜甫这样的诗歌高手才能做到。

接着颔联写道:“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里,诗人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诗歌那样清新,象鲍照十几个那样俊逸。我们知道,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诗人通过比较,突出了李白诗歌的特点,也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赞美。

诗人在颈联中写道:“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诗人承颔联一转,从不同的地方来写,并把二者放在一起,表现了一种人在异地心牵挂的情感。“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相对应。诗人杜甫把它们放在一起,自然形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诗人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诗人之时;而诗人遥望南天,只看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所见也只有远处的树色,又自然显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就如“春树”、“暮云”都带着深重的离情别绪一样。所以,清代黄生《杜诗说》中说诗歌的“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真是恰切极了。

诗人在颈联极力渲染了离情别绪,思念之情后,接着尾联写道:“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这是诗人在思念李白时的希望。上句诗人用了“何时”提问,不但把渴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而且使结尾言尽意不尽,给人以想象空间。诗人说,我们之间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聚,能如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呢?“重与细论文”不但暗示了二人相聚,而且是诗人最难忘、最向往的事。结尾诗人不写“”的感受,而是延伸时空,想到那一天与之相聚。诗人以此作结,不但与诗的开头说“诗无敌”和“思不群”遥相呼应,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更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结构严谨,转接自然

诗歌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接自然,并用“忆”字贯穿全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其次,以景寓情,情景交融

诗歌的颈联就是诗人把景物描写与情感表现融为一体,不但把诗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深厚无比,而且也表现出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再次,语言简洁,曲折含蓄

诗歌前四句是对李白诗歌的赞美,后四句就写对李白的思念之情。无论是赞美,或是思念,诗人都是由人而诗,由诗而人。这样,不但语言简洁,而且曲折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