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贤瑜/文 吴伟峰 谢贤瑜/摄 一年一度的开渔节伴着9月的脚步越来越近,象山逐渐洋溢起浓郁的“渔”味。这座小城正敞开怀抱,发出邀请,海鲜盛宴、渔乡风情的追逐者纷至沓来。
自8月1日部分渔船开捕以来,钟爱海鲜的食客吃货们迎来了舌尖狂欢,而想着伏季休渔全面解禁后可以大啖海鲜更是令人无比期待。
象山海鲜,新鲜味美已不用多说,海鲜的种类之多就足以令人惊叹。烹饪之余最大程度保留海鲜的原汁原味仿佛是象山每个大厨的拿手好戏。任你是想清蒸、红烧、葱油等各种吃法,在象山一定都能被满足。大黄鱼鱼身撑满了整个盘子,体积硕大,新鲜捕捞上来直达你的餐桌,鱼肉鲜香软嫩,一筷下肚幸福感飙升。清炒螃蟹香气扑鼻,红白相间蟹身搭配黄膏和绿葱色泽诱人,细细品尝肉质嫩味道鲜,还带着一点辣,回味无穷。佛手、辣螺、淡菜、香螺、蚶子等上百种贝壳类海鲜更是应有尽有。
象山海鲜除了自当“主角”外,做“配角”也同样出彩。一碗象山海鲜面,花蛤、蛏子、小白虾等一众海鲜给面条入味,天然的鲜咸渗透到酱色的面汤里,闻香,色亮。多少人甘愿辗转车程而来,为到貌不起眼的小店吃到一碗被推荐、上品位的海鲜面。那种滑爽鲜香溢于唇齿却又难于言表,怕是真的只有亲口尝过才会懂。
在象山,鱼灯、鱼拓、鱼骨画等民间工艺世代相传,是非遗技艺中的典型代表。众多的民俗活动中,鱼灯是必不可少的道具。人们以挂鱼灯为吉祥,舞鱼灯贺喜庆,祈祷风调雨顺、渔业丰收。手艺人根据鱼的结构大小,将劈成篾的毛竹,扎出形状。用麻绳或铅丝固定,成型后,再糊上一层纸,上色、点睛,就做出一盏惟妙惟肖的鱼灯了。
鱼拓这项将真鱼的形象用墨汁或颜料拓印到纸上的技艺,常与诗、书、画、印融于一体。在浓淡多彩的颜色下,鱼的形态神韵表现无遗,似乎有呼吸的生命体,灵气盎然。加之书法点缀后,更具中国水墨画的诗意与韵致。鱼儿活灵活现,鱼鳞片片清晰,鱼鳍纹理清楚,仿佛随时就会摆尾游走。
鱼骨画虽黑底白质,颜色单调,但图案精美,对比强烈,物料全部取材于平时吃剩废弃的鱼骨、鱼鳞、虾壳、虾须、蟹脚等,加以构图和巧思,定格赏心悦目的美景于方寸之间,别有一番韵味和渔味。
在长期的与海共舞中,象山人民形成了渔区独有的风俗、信仰、崇拜等。宏大肃穆的祭海典礼阐释着人与大海和谐相处的主题,波澜壮阔的开船仪式表现了渔民对大海的向往和崇敬,对幸福生活的祈盼与追求。盛大的节日气氛下,鲜明的渔家文化无处不在,已然成为象山人的一个符号标记。
看千帆渔船浩荡出海,赴祭海仪式隆重神圣,品妈祖巡安渔家风情等这些经典活动必须亲临现场才不会留下遗憾。还有渔区民俗文化巡游、千人庆丰宴、“欢乐渔港”戏曲展演、海洋文化夜市等群众文化活动,极具渔区民俗文化特色,展示着渔家儿女的传统渔家生活,也将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朋友们送上一顿精彩而特别的渔文化大餐。
品尝完各类活动中“渔”味如果还不过瘾,不妨去走走逛逛石浦古城、东门渔村。古城地上的青石板、屋檐的瓦片砖是时光机的残骸,明清建筑的丝丝风貌让渔贾文化的连绵气息萦绕在角角落落。循着老街斑驳的墙面痕迹追本溯源,就这样走进渔港古城的悠悠历史,也走进对岁月的探索回味之中。东门渔村是中国最美渔村,去听一听石浦富岗如意信俗,学一学渔家号子,你一定会被独特的非遗文化深深吸引。
注:上图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