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野望》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望”在诗中,往往就是望远怀人,望远思乡。这里,诗人以“野望”为题,就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而引发了对“海内风尘诸弟隔”的怀念。全诗如下: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首联写道:“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在成都西,即“岷山”,主峰终年积雪,所以,诗歌中诗人以“白雪”形容。“三城”指松州、维州、保州三座城堡,也就是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即南郊外水滨。“清江”即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跨于锦江之上。这里诗人首先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萧条的景象。 接着颔联写道:“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风尘”指战争的烟尘,这里就是指安史之乱。“诸弟”是说杜甫有四个弟,即颖、观、丰、占。而只有杜占一人随杜甫来到蜀州,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天涯”指成都。“一身”指诗人自己。这一联承接首联而来,触景生情。上句是诗人因战乱想到“诸弟隔”,并为之伤感。下句写自己漂泊四川成为他乡之客而“涕泪”悲伤。这两句就表现了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怀。 颈联写道:“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迟暮”喻指年老。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涓埃”即细流与微尘。这里喻指极小的成绩。这一联承上而转,上句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对句写诗人叹息自己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来报“答圣朝”。诗人在“野望”中产生了对家国的关怀。 诗人在尾联写道:“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人事”即人世间的事。此指国事与家事。“出郊时极目”指明了本题。按照常规思维,这里“跨马出郊时极目”应该放在诗歌的开始,而诗人却放在尾联,不但表明了诗人的创新能力,而且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接着的“不堪人事日萧条”正是“跨马出郊时极目”所见之后的感叹。这不但是“诗眼”,也表达了诗人“不堪”“人事日萧条”的悲伤情怀。可以说,正是诗人对国家“日萧条”现状的深沉忧虑。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结构严谨,步步推进。 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来到“南郊”,纵目四望,而又由远及近,从白雪覆盖的西山三城戍到南浦清江的万里桥,再由“三城戍”引出战乱,再由自己因战争而漂泊他乡引出了思念亲人的情怀,以及忧国忧民的自责与伤感,最后卒章显志。 其次,打破常规,提高效果。 诗歌最后一联,按照常规,本在首联出现,而诗人却把它置于尾联,这样,不但在表现了诗人创作的技艺高超及其所富有的创新精神,而且也有助于诗歌情感的表达效果。 再次,注重照应,强调情感。 诗歌中,诗人在“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中,用“郊”照应了诗题中的“野”。以“极目”照应了诗题中的“望”。这样,更好地表达了“野望”所见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及其对自己处境的伤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