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12月,位于上海“演艺大世界”核心区域的上海大剧院,将携手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节策展机构“爱丁堡前沿剧展”,共同为观众呈现首届“小剧场国际戏剧演出季”,十余部由策展机构在国际一流艺术节精心挑选的重磅好戏将轮番上场。 9-12月,与丰富好戏一起迎接大家的 还有装饰一新的剧场空间 更多“浸入式”观剧惊喜 等你发现⬇️ “剧场不在大,有好戏则灵”。本周,“上海大剧院小剧场国际戏剧演出季”即将开幕之际,我们再次与爱丁堡前沿剧展策展人水晶一起,畅谈此次演出季的愿景。 策展 手记 文/水晶 当看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和过去的九年里一样,每年的8月,都在爱丁堡度过。 风一阵、雨一阵,然后又恢复蓝天白云的爱丁堡,在每个8月当中,都有3000到4000个剧目集中上演。不身临其境,你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一个城市,有这么多的戏在同时上演,有那么多的观众每天在剧场里进进出出。 除了边缘艺术节(Fringe)的戏,我通常也会去刷一遍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戏,不同的戏,观众群很不一样,像今年荷兰国际剧团的《俄狄浦斯》,观众就老中青兼具,专业观众尤其多;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苏格兰国家剧院的《红尘路》,则基本上清一色的白发观众。 中场休息时,除了排着长队上厕所这一大盛况之外,就是看老头老太太们人手一杯冰淇淋,或是一杯酒,慢悠悠地吃着喝着,度过他们这一天当中最“甜美”的时刻。他们每个人都不慌不忙的,对整套程序稔熟于胸的样子,一看就知道已经看了一辈子戏了,而且大概每次看戏都要吃个冰淇淋。 每次看到这个场景,我就油然生起一种羡慕。虽然看戏在我们所在的国家、所在的城市,已经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真正成为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成为普通人一辈子的生活习惯,还远未开始。更多的时候,看戏是出于追星或追名剧,或是一小圈人的爱好,离普通大众,还是远。 这距离,一方面是因为票价,动辄五百、上千一张票的名人名剧,对于月薪6000-8000的普通人而言,不可能成为一种日常消费;而那些生冷偏锋的小众剧目,也常让圈外人望而却步,觉得戏剧大概就是一种“看不懂的东西”。 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让“看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选项呢? 2012年与“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北京首都剧场精品邀请展”先后起步的爱丁堡前沿剧展,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慢慢选择了一条不太一样的路: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做一些“小而美”的剧目,做一些更适合普通大众观赏的剧目——在保持高艺术水准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这些作品能“出圈”——希望在既有的戏剧观众基础上,更大范围地拓展群众群。而且,始终将票价控制在均价180-220之间,让普通观众可以每个月、甚至每周看一次戏,如同约朋友聚餐一般轻而易举。 聚餐,就要选择一个你信任的餐厅。在我看来,让观众建立对一个剧场的信任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每次去到伦敦时,不管唐马仓库剧院(Donmar Warehouse)或皇庭剧院(Royal Court)在演的是什么戏,我肯定会第一时间买张票进去看。因为这两个剧场的戏品质非常稳定,撞到烂戏的几率很底。所以不论这两个剧场在演什么,我一定是先买了票再说,最后总会有惊喜在那儿等着,从来没有失望过。 在上海,如果要选一个剧场作为我最信任的剧场,我会选择上海大剧院。 他们的运营者,对于自身的定位和选剧的标准,都有准确的标杆在。这种标杆,既是自身的风格标识,也是于观众而言最好的一种“保护”——保护你在选择众多的演出市场上,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跟剧场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既是他们的观众,也是把戏带进剧院的主办方。 但今年,有点不一样,我们和上海大剧院一起,共同举办了一个为期四个月的演出季,“小剧场国际戏剧演出季”。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在上海大剧院连续演出四个月,而且全部是国际引进剧目。 我想对于任何一个剧院来说,要拿出四个月的场地时间,给到同一家主办方,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演艺大世界”核心区域的上海大剧院,上海乃至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现代化剧院,不愁来租场的客户,也不差好戏,但他们选择了“爱丁堡前沿剧展”来做内容的合作方和“小剧场国际戏剧季”的策展方,百分百信任地把场地交给我们,为什么? 《安提戈涅》2017年曾在上海大剧院别克中剧场上演 我想,可能是因为,从2012年起,在上海大剧院起步和出发的“爱丁堡前沿剧展”,一年一年的成长,让他们看到了可以信赖的内容,和一直跟随的观众群。这些年,从《安德鲁到多莉尼》一轮又一轮的上演,到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正选剧目《我心深处》在上海大剧院的登台亮相,从《也许,也许,也许》这样靠一个演员征服无数观众的“小而美”作品,到《迷失》这种要动用行李传送带的大阵仗经典,已经快要攒到100部戏的“爱丁堡前沿剧展”,打开作品仓库的大门,信手拈来,皆是好戏。 我们策展团队每年在世界各地的艺术节上奔波,看200多部戏,然后精挑细选地把好戏带回来,观众评价我们“永远有惊喜”、“从来没有令人失望过”。我们亦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些嘉许,总想着要带更好的戏给大家。但是,除了带戏之外,我更想把这种生活方式带回来,让你们可以有一个值得信赖的剧场,像伦敦的唐马仓库剧院或皇庭剧院一样,愿意每个月或是每有新戏,都进来一次。不管我们的演出季下一部戏是什么,都愿意来看一看,和你的朋友一起,家人一起,人生伴侣一起,或是就自己一个人,享受一个惬意的晚上。 这四个月,我们都在这里,随时随地。 用一连串好戏,西班牙面偶悲喜剧《安德鲁与多莉尼》、加拿大多媒体形体剧《反转地心引力》、墨西哥互动默剧《也许,也许,也许》、法国经典戏剧《安提戈涅》、波兰声音新马戏《一桌N椅》、英国舞蹈剧场《踢踏先锋》《虎生·虎生童话》、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剧目《我心深处》、法国当代经典《孤寂棉田》、新西兰戏剧《和鸡一起活》《小淘气》,这些与世界同步的好戏,让你身在上海,与纽约、伦敦、巴黎的观众一起,无差别地享受着剧场里的幸福生活。 “上海大剧院小剧场国际戏剧演出季”剧目集锦 这四个月,我们会开启一个实验——用剧目的质量,来完成一个小剧场的品牌和定位塑造过程,如果这个实验成功,它意味着未来在中国的任何一个一线或二线城市,都可以有这样的中小型剧场出现——只要有足够好的剧目和内容策划,就能迅速形成观众的粘性和品牌的影响力。 这四个月,剧场会成为我们的家,我也希望它会成为你的家。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戏。 (2019年8月18日,于爱丁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