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肥最具烟火气的老巷子,看一次少一次

 alayavijnana 2019-09-02

电影《大灌篮》里,曾志伟扮演的立叔本是个落魄小市民,偏喜欢把西餐店客人剩下的酒菜拿出来,摆张桌子点上蜡烛,专业地品尝出一杯酒里混合了92年、94年和96年出的三种酒。

那张充满仪式感的小桌子,一头连着精致优雅的西餐厅,一头连着烟火气浓郁的大排档。

如果在合肥找一个类似的地方,梨花巷当为不二之选。

老合肥人应该无人不知大名鼎鼎的长江路和红星路。更知道那一带是重要的政府机关集中地和高端商圈。

偏偏在这样的地方,中间夹了一条逼仄古旧的小巷——梨花巷。

向东正对着长江路上的银泰中心,是这一带蒸蒸日上的商圈新宠。西边的商之都,稳稳占据了老牌商场的宝座。

唯有这中间的梨花巷,除了名字诗意点以外,外边看上去实在是平平无奇,甚至可以用落后衰败来形容。被夹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两大商业广场之间,好像个灰头土脸的破落户。

然而,当你在这条不到300米的小巷中亲自逛一个来回时,会感到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

老巷子,它破旧不堪、停止不前,仿佛一个生命已到暮年的老人,但当你走进她、阅读她,便会如同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历史的尘埃、童年的记忆纷纷扑向脑海。

如今的梨花巷虽然已如同垂暮老人,可曾经的她也有过碧玉年华。

相传,梨花巷曾是大户人家的后院,不想家道中落,院子被拆,成了遍地梨树的居民区。

虽然只是民间坊闻,却不失是个美好的起源。梨花巷,原来是个没落的富贵人家的后代呀~

斗转星移,时光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没落的富贵户重新迎来了生机。

上世纪80年代,合肥市政府改造梨花巷,两边低矮的房屋陆续被拆除,路面拓宽成现在的样子。当时的街道居委会统一拉来了梨树苗,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种植梨树。

几年后,每到春暖花开,巷子两边便开满了梨花,从巷头到巷尾一线洁白,香气四溢,成为钢筋水泥里罕见的景象,惹得许多合肥人特地前来赏花。

九十年代,全国城市的建设一路狂飙,合肥也不落后。梨花巷也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变了模样。梨花巷两边的平房纷纷翻盖成楼房,巷子里的梨树逐渐被砍伐掉,曾经给老巷点缀了许多洁白和香气的梨花消失了。

没有了梨花的梨花巷,叫人惋惜。

但起起落落,她仍然倔强的孕育新生命。如今在餐饮市场上赫赫有名的风波庄,最早的总舵就在梨花巷里的一棵大树下。

“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风波庄。”风波庄如今已是这片江湖上的饮食高手,它的发迹之地梨花巷却默默无闻,隐匿于江湖之远了。

如今的梨花巷,夹在繁华的商业地带之间,气质显然与周遭格格不入。时光,在这里开了暂停键,从巷头走到巷尾,依稀还能看见老合肥人生活的影子。

只有三四米宽的街道,哪怕方便灵活的电动车也得减速。已经锈迹斑斑的电线杆,仿佛成了老电影里的画面。墙面已经发黑的居民楼,叫人想象不出它最初的模样。

一抬头就看见纵横交错、杂乱无序的的电线,若是某根废旧电线上再挂上几条咸鱼,恍惚间会让人误以为是老港片中的某个镜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片中,关于市井小民的故事中,经常有这些老居民区的特写,衣服裤头天上挂,楼上晾衣楼下下雨。

去梨花巷实地采拍的时候,突然有豆大的水滴砸在脸上,叫人忍俊不禁。不过这种情况不多见,偶尔的一滴水珠就当是“天降甘霖”了。

市井生活乍一看是破旧杂乱,但不经意的某个角落却藏着勃勃的生气。小孩子的衣服、青葱茂密的绿植、还有被洗干净的红薯,看着一点也不觉得违和,回想起小时候,自家的院子是不是也有这种景象呢?

若是大清早来,还能看见读报纸的老人,光这一幕就叫人回味上半个钟头。

作为在家和办公室两点一线穿梭来往的上班族,看得最多的是早高峰地铁上拥挤的低头族们,读报纸这个早已被现代人抛弃的习惯,却让我眼巴巴的羡慕。

老年人的生活也没人们想象中的枯燥。

大清早搁路边来盘象棋,周围围着一圈大叔和大爷观棋不语。一枚棋子斟酌许久才放下,真正的高手对决从来都是不动声色的!

棋局旁边是一位修鞋匠,面前黑乎乎的铁家伙是我看不懂的修鞋工具。老爷爷人很和蔼,面对镜头也落落大方,修鞋的过程需要耐心和仔细,修鞋的手艺一做就是大半辈子。

“现在人家鞋子破了坏了,直接就扔了,哪有几个人还专门来修。”老爷爷的话细细品味还有几分哲理,快节奏的现代人,处理方式越来越高效,却也越简单粗暴,这也是我们时常怀念“从前慢”的原因吧~

老巷子里总能看到最多故事,随意拍的一张照片都很有意思。

比如街边的大叔,身着白背心,手扶电线杆,右脚随意的交叉不经意间透露出潇洒,在这条老gai上没有靓仔一说,毕竟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梨花巷虽不过200余米长,却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美食、服饰、果摊、小卖部杂货铺一应俱全。

现在看拥挤的小卖部,比不得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或者商品琳琅满目的超市商场。

它应该是大部分人童年时的梦想吧~守着这样一个零食铺,有数不完的好吃的,还能坐着收钱,然后把钱放进不带锁的绿皮铁箱里。

但美食小吃应该是这条街的主打,小到五块钱能吃饱的小摊点,大到上不封顶吃欢脱的大排档,一个疲惫社畜的胃总能在这里得到安抚。

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巷子里开了十几年的老店,已经不多了。陆陆续续的有许多新搬进来的美食商户。

这家淮南牛肉汤,还算的上是老店了,店主一家在这里已经营了十几年。牛肉汤没尝过,不过葱油饼子倒是焦香酥脆,趁热吃、香的掉渣!

除此之外,手工大馍、杂粮煎饼,这些接地气的食物通常也只有这种老巷子里才有了。

巷子里的这家面包房应该是整条街最“洋气”的店了,唯一的一家面包房,路过时会闻到甜甜的香味。

虽然入驻梨花巷时间不长,但店主夫妻做这行已有将近十年了。店内所有饼干甜点,全是夫妻俩自己亲手做出来的。

甜点品类很多,原料也讲究,绝不粗制滥造,值得一试。

不远处还有一家日式料理,倒是叫人惊喜,巷子虽老,对美味的追求却一直在更新。

有十几年如一日的市井老味道,也有年轻人喜欢的新式口味,梨花巷对美食是一如既往的包容。

如同一本一直在更新的历史书,梨花巷值得你走进它,细细品读。

离开的时候偶然看见的楼台一角,绿色的植物藤蔓从四楼一直蔓延到外墙的电线杠上。一抹绿色,在狭窄的生长环境里,朝着蓝天向阳而生,好不快活!

一棵绿藤的气节,不正像极了这条老巷子吗?

梨花巷的历史和故事,一时间难以说尽。这条小巷承载了无数老合肥的独家记忆,也许有一天也会消失在时代的车轮下。

趁着她还鲜活的存在,你愿意亲自去看一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