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执牛耳者,他的小说一直以警醒世人为己任,鞭辟入里。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之外,鲁迅还曾对武侠小说有所涉猎。一方面,他扶持出了“中国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宫白羽,看过《十二金钱镖》《偷拳》等作品的人一定都认识他,梁羽生的名字中的“羽”字,便是为了纪念他;另一方面,鲁迅也曾写过唯一一篇“比较好懂”的武侠作品《铸剑》。 《铸剑》 为了便于后续比较与理解,请容许我先用尽可能简短的文字介绍一下《铸剑》。 《铸剑》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楚王奢杀,找来天下第一铸剑师干将与其妻子莫邪为他铸剑。铸剑所用的材料是由王妃抱柱而孕所生下的精铁,干将夫妇苦铸三年终有名剑。楚王猜疑,怕干将再去为别人铸剑,就将他杀害。莫邪对此早有所料,她事先要丈夫干将将剑铸成一雌一雄两把。雌剑献楚王,雄剑自己保留着。 网图 16年后,干将与莫邪的儿子眉间尺长大,决心以雄剑为父报仇。但眉间尺势单力薄,报仇不成。这时,黑衣人晏之敖出现,他可以杀楚王,但需要借用眉间尺的宝剑和头颅,眉间尺信任了他。晏之敖提着眉间尺的头颅晋见楚王,并设计在煮头的鼎边用雄剑砍下了楚王的头,让眉间尺和楚王的两颗头在鼎中搏斗。晏之敖见眉间尺的头被楚王的头咬住不放,拔剑自刎,自己的头颅也掉入鼎中,以二敌一,战胜楚王。不过,最后三个头都煮成了白骨,楚国王公大臣分辨不出哪个是楚王的头,只好将三个头颅都以王礼分而葬之。 网图 不难看出,“复仇”是鲁迅这篇武侠小说的主题,甚至到了“时日曷丧,我与汝谐亡”的地步。在复仇的过程中,眉间尺为父报仇体现的是“孝”,孤身杀王体现的是“勇”,黑衣人的帮助体现的是“义”……如此等等,华夏儿女所具有的所有的英雄气概基本体现了出来。 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为例,扛着音响出场的乔峰,聚贤庄一役以一敌众不可谓不“勇”;少室山一战誓死维护父亲萧远山不可谓不“孝”,两位义结金兰的弟弟誓死站在大哥身边不可谓不“义”…… 《天龙八部》剧照 同时,鲁迅和金庸在武学上还有个共同点:重意不重形。《铸剑》中,眉间尺的“雄剑”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鲁迅以头颅的肉搏解构了我们传统认知里“剑”的神话,他告诉人们,人间正义的力量绝对不需要物质形态的“剑”,而是靠个人内心的复仇意念,鲁迅想做的,还是要从内而外的改造国民性。 金庸在这点上也遵循着鲁迅的,他在《神雕侠侣》中借杨过之口也表达过:“大巧不工,重剑无锋”,甚至到了最后完全可以不需要武器,只要自身足够优秀。 《神雕侠侣》剧照 为什么读者和观众会有误解呢?当然,是由于文字和影视表达形式的需要:寻求视觉和感官刺激。以大导演徐克为例,尽管他的武侠片独树一帜,甚至他本身都成了武侠片的代名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金庸的解读,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要说一招一式在金庸武侠剧中表现的最为重要的,就是《笑傲江湖》了,徐克拍出来就是“落剑式”“破剑式”“荡剑式”各种花里胡哨,但他忘了,这时的令狐冲“内力尽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招式。后来,金庸还专门借岳不群的口纠正了自己先前抛出的“招式重要”的观点。岳不群称他们的华山派分气宗和剑宗两派,显然,气宗重“意”,剑宗重“形”,但两派修炼起来却不同:“十年之内,剑宗胜气宗;二十年,二者打平;三十年乃至之后,气宗必胜剑宗,摘叶飞花皆可伤人。”同理,鲁迅以文为笔,十年,三十年,以致更多年,“国民性”势必有所提升,劣根性势必有所减少。 《笑傲江湖》剧照 当然,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鲁迅小说中所没有的:爱情与爱国,搞文学与搞影视的喜欢把它们叫做“普世价值”。 金庸所为人称道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就不再赘述了;为什么说鲁迅的武侠小说中没有“爱国”呢?鲁迅所在的年代正值新文化运动兴起,那时候正在反对所谓的“孔孟之道”,孔孟之道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君为臣纲”,鲁迅一看,这是愚忠啊,所以他径直让眉间尺复仇。当然,这也与当时社会经历清帝退位、袁世凯称帝,但封建君主专制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有关,鲁迅必然要这么写。 《神雕英雄传》剧照 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我总觉得隐隐约约有些鲁迅《铸剑》的情节在里面,但一句“为了天下”,就把该不该刺秦的命题解释为“以小战止大战”未免来得有点突然。 《英雄》剧照 再说回两者的比较,金庸小说中有一句让我十分感动的话,就是乔峰和阿朱在一起时他曾仰天长啸:“有你在我身边,我再也不是被人瞧不起的胡虏贱种了,我再也不是孤单一人了。”连乔峰在爱情面前,都欣喜若狂、粗中有细。反观鲁迅小说,只有“复仇”这个主题,甚至眉间尺和莫邪的母子情也只是匆匆略过。 后来者居上的金庸确实在武侠小说表现出来的主题上多于鲁迅。当然,我不能以金庸的十五篇武侠长篇小说来和鲁迅的一篇短篇武侠小说来比较;并且我也不能以专门写武侠的金庸和仅有一篇武侠的鲁迅来做比较。 故此,我将多出来的种种归为“一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