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金石家,诗人。 郑板桥早年家贫,21岁中秀才,39岁中举,44岁中进士。49岁后曾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为官清正。后被撤职罢官,回到阔别10多年的家乡扬州,卖画为生。与当时聚居扬州的另七位画家并称“扬州八怪”。 他的艺术作品中,诗、书、画、印有机融合,浑然天成。他的书法吸收真、草、隶、篆四种书体所长,还创造了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的新书体。绘画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石涛、朱耷等人的影响,注重个性发挥,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写出物象的形神,抒发情感,把传统的写意花鸟画发展到新的高度。 郑燮画竹因喜欢竹之气节,有题画竹句“屈大夫之清风,卫武公之懿德”。他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用笔畅达遒劲,构图布局可谓“乱而不乱”,“疏密相间”,用墨“浓淡相宜”、“干湿并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