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事件(上) 【秦灭六国】 1. 原因: 2. 民心所向。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3.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 4. 秦王善于用人,准备充分; 5. 秦王正确的军事战略——远交近攻。 6. 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7. 经过: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8. 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9.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 皇帝制度: 2.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且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3. 中央官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4. 郡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 【巩固统一的措施】 1. 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3. 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 4. 思想:焚书坑儒。 5. 交通:修筑贯通全国的驰道;开凿灵渠,沟通南北水运交通。 6. 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秦朝之后中央官制的改变】 1. 汉承秦制,也实行三公九卿制,但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汉武帝时设中外朝,任用亲信之人组成中朝,分割宰相权利。 2.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掌起草政令、审议、执行等不同事物,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宜。 3. 北宋时期,进一步分化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 4. 元朝实行一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内阁只是顾问机构,没有决策大权,清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从中我们能看出来中国国古代中央政权的一对矛盾,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1. 实行“推恩令” 2. 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底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这样侯国越来越多,土地被越分越小,以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兴办太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教材,重用儒学人士 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推崇,影响深远。 4. 盐铁专卖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西汉经济的发展。 5. 北击匈奴 背景:秦末汉初,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不断南下袭扰 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 汉武帝组建骑兵队伍,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经过: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汉军大胜而归。 结果: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6. 影响 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措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巩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力量,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且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比较“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同点: 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实质相同:都是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不同点:措施不同:秦采用法家思想,对儒家学说采取野蛮粗暴的方法,未能巩固统治。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采取温和措施,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结果不同:“焚书坑儒”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独尊儒术”巩固了汉武帝的统治。 影响不同:“焚书坑儒”造成了大量珍贵典籍的消失,残害了大批儒学人士,“独尊儒术”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