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视角下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

 中南城建君 2019-09-02

刘律    中规院上海分院规划二所主任工  

引:文化.城市.水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将文化作为城市三大发展动力之一,说明文化的传承、再塑与创新对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历史上,中国城市因水而生,依水而建,因水而荣,城市滨水地区是承载城市文化的核心区,是新时期展现城市文化魅力的窗口。

因此,在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中,如何抓住城市文化发展脉络,探究城市文化底蕴,彰显文化特质是规划设计中的核心议题。本文基于文化视角,分别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空间层次进行探讨。

宏观:基于文化特质的空间规划

(1)钱塘江流域规划:基于诗画文化的场景与活动策划     

在进行杭州钱塘江流域规划时,基于其深厚的千年诗画文化底蕴,对于全卷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的的《富春山居图》以及描写钱塘江诗词进行重点研究。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解析,项目组提取富春山居图中“渔樵耕读”行为意象,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沿江相对应的场所,策划“渔樵耕读”主题活动,将古代活动进行现代演绎。

通过对描写钱塘江诗词关键词频的解析,识别严子陵、中沙岛、第一楼、鹤山等体现富春江文化意境的关键地区,并通过对描写这些关键地区的诗词解读,明晰各关键地区的文化意境,为各地区文化场景与文化景点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2)泗河流域规划:基于文化脉络的区段划分与项目策划

在进行济宁泗河流域规划时,结合历史文化遗存与未来流域内城镇发展研究,识别上游区段为上古文化特色,存有伏羲、古卞城等各类古文化遗址;中游区段为历史文化特色,以孔林、李杜相会金口坝等文化遗存为代表;下游区段重点为未来生态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塑造,包括生态绿心塌陷区修复以及滨湖创新区建设。

据此,将泗河流域划分为上古文化、历史文化段与都市文化三大区段,体现泗河流域的文化发展脉络,各区段策划的景点与节点均设计与各区段文化主题相呼应,如体现上古文化的泉林清韵与泗水源,体现历史文化的儒林园与兖州风华,体现都市文化的都市之心与创智绿谷。

中观:集成文化要素的场景设计

(1)场景理论

场景理论是芝加哥学派在对全世界700 多个城市文化设施的调查基础上,提出的城市研究新理论范式,强调多元文化设施与市民活动形成场景,场景吸引不同优秀群体,从而驱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

城市滨水核心区往往是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各类文化设施的集聚区,因此在滨水核心区打造文化场景,是展现城市文化魅力,吸引优秀群体到此定居、工作的重要方法,对于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金华三江口:人文双溪场景设计

金华三江口是金华城市的起源与各阶段的发展核心区域,李清照留下“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的著名诗句。因此,规划在此打造“人文双溪场景”,全方位展现金华文化魅力。

首先,保留与彰显近代文化。通过保护与提升古子城、历史街区与文物保护单位,新建婺艺公园、古渡公园、西滩公园等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等方式,体现金华经世致用,百工匠心以及儒释道集聚的文化特质。

其次,改造提升近代文化遗存,滨江地区留有浙赣铁路老火车站、邵飘萍故居、机场跑道等近代文化遗存,将其作为金华近代城市发展记忆,进行改造提升,建设铁路遗址公园等各类近代文化主题公园,为市民提供了解金华近代文化的场所。

再次,提升与增加现代文化设施,提升改造图书馆、体育馆与老年大学等原有文化设置,同时结合滨江商务区与主题公园建设,新建非遗馆、美术馆、铁路文化馆、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提供更多的文化展示与体验空间。

最后,结合文化遗存与文化设施规划文化活动环线,沿线策划十大文化活动,如观一场婺剧、坐一次游船、品一餐美食、做一次婺艺等,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丰富多彩文化体验。

历史文化遗存、近代文化遗存与现代文化设施共同构筑双溪“古今交融”的人文场景,同时融入文化体验活动,市民可以从中感受和品味金华历史风华。

微观:体现文化内涵的景点设计

文化是景观设计的核心要素,在文化遗存集聚区,景观设计有相对明确的重点与方向,矛盾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新建地区或者文化底蕴薄弱地区,下面结合案例对此进行探讨。

(1)株洲湘江水口:“龙抬头”景点

株洲拟参照中国城市传统格局,在湘江水口石峰山上建塔,并南北过江龙抬头望塔,形成“龙抬头”景观意向。

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景观表现形式有过争论,有的方案采用纯现代手法,通过折线阶梯、平台与现代观景塔打造“龙抬头”景观意向。经过多轮专家讨论,最终认为形式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相适应,在山脚下重建株洲名寺庆霞寺,同时选择山上日、月双塔分别选择阁楼式塔与密檐式塔形式。

(2)济宁古运河南段景点设计

在济宁古运河南段景点设计时,项目组发现相对于运河古城段众多的文化遗存,城南段有记载仅赵村、石佛二闸,可以说是“有史无迹”。但通过进一步研究发展,现有河道就是历史上运河河道,尺度也都保持不变,同时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沿河留有众多工业建筑与构筑物。

因此,在规划设计时,提出河道位置与尺度都需要严格保护,需要扩大的景观水体不能对运河以及两侧堤岸造成影响;同时,尊重运河文化发展脉络,保留与改造工业厂房、烟囱、塔吊等工业建筑与构筑物,打造该区段滨河核心景点,体现近代运河工业文化特色,并与古城段的运河历史文化形成互补。

总结与思考

总体而言,滨水区规划设计内容往往是综合性的,包括水安全、水生态、水功能、水活力、水文化等多个视角的系统规划与设计,其中水文化是最能体现滨水区历史沉淀与特质的一个视角。

但与此同时,相对于其它水系统相对成熟的规划方法与设计标准,规划师要做好水文化的文章,不仅需要自身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与文化积淀,还需要与对文化有不同理解的各类人群充分沟通协调。

因此,水文化是各水系统中最没有明确答案的、最难规划设计的部分。此次结合上海分院的项目实践,分别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空间层次,对各类滨水地区文化传承、再塑与创新进行了了探讨,希望为滨水文化空间的规划设计的提供新方法与路径。

致谢:感谢郑德高院长、孙娟副院长、张永波副院长对相关项目的指导!感谢李海涛总工、刘昆轶副总、袁海琴所长的技术把关!感谢相关各项目组成员的大力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