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术经》全文解释:官场第一巨著,道尽官术秘而不宣

 陆源森 2019-09-03

完整《官术经》全文解释,「官术第一,世之仅见」道尽官术秘而不宣

该书是对中国官场文化关于“术”之思想精华的集成,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公务员必读,官场第一巨著:《官术经》

《官术经》论述为人,为官,处世有方。也就是“术”。是对中国官场文化关于“术”之思想精华的集成,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伪术、媚术、攻术、守术、褒术、贬术、柔术、变术,每一个“术”字,它都关乎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术”字决定其是平凡还是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其可成功还是失败。晚清大学士曾国藩赞叹道:“官术第一,世之仅见!”

《官术经》让你明白封建官场的为官之术向来是秘而不宣的,而为官者又是无术不成的,“官术”不仅是做官的学问,更是做人的学问.它对一个人的品德、学识、修养、智慧、才能要求是很高的,特别在“悟性”方面。它要求更高,如果为官者只有“感性”和“理性”,却缺乏“悟性”,那么他就难有大的成就。不在这诸多方面全面建构,便不是真正的为官之术;深入不到本质的“官术”,注定是肤浅的,也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官场生存的开悟之作,为人处世的必知守则“官术第一,世之仅见!”

《官术经》全文解释:官场第一巨著,道尽官术秘而不宣

——曾国藩

变术:吉谈可委婉.行事当思变

柔术:以柔能克刚,弱亦能制狂

贬术:奸邪贬无赦,诬陷亦要防

褒术:夸奖当桥梁,被赞做动力

守术:保全守为重,顺从可避祸

攻术:明取要谨慎,暗攻多提防

媚术:小人好谄媚,君子扬其长

伪术:伪诈多惑人,明眼辩是非

官术经原文:

伪术卷

大伪欺天也,小伪欺人也。上恶忧,奸好诡。无诚人莠,伪者善言,智者矣伪。人惑功成,人识身危矣。

媚术卷

上明讳媚焉,下愚拒奉焉。求宠必自苦,违心必自损。误人不谏,护己不逆媚上者欺下,示亲者智强。事大言少,官现行敛也。

攻术卷

治患戒忍也,防患戒疏也。上不临险,士不与乱。以势压狂,以情驭众。君子明攻,小人暗较。人谬可击,无谬可设矣。

守术卷

身正逾智也,神谦逾功也。君子明势,智者识害。上心必察,官戒必知。直者难保,巧者不蹶。无贪无否,无用无折矣。

褒术卷

旌忠必治奸也,鉴善必苛查也。仁者犯险,德者不巧。;小人无善意,明主倚厚赏。外恭固内诈,内智固外愚。民怨者不褒,惠民者不朽焉。

贬术卷

上威在贬焉,下福在明焉。士必摄之,敌必驱之,忠必污之,良必非之。贵不担过,奸不显迹。伪代其实,迫胜其刑也。

柔术卷

无柔则却也,无争则德也。贱以刚败,贵以慢辱。除奸莫张,从俗勿犯。愚不识计,智不示恶。君子以柔治乱,小人以柔求利矣。

变术卷

善变者常荣焉,释怨渣滓不困焉。君子不改其骨,小人不改其耻。恶习必禁,警语必迂。隐恶无幸,疑人无谋。察情知变,守道不变矣。

伪术卷

以伪装愚弄世人的野心家

小人以伪术取得荣宠

不明智者总是好喜恶忧

惯好诡诈者多是奸人

纯净之人看重良知

丑恶之人的“诚信”伪装

“慷慨激昂”的诬陷

让小人担“大任”

以假乱真的“精妙”伪术

伪术不可滥用

媚术卷

娱人心志是小人的招牌陷阱

被吹捧的快感

野心下的求幸之态

要凭良心做事

错上加错的谄媚

顺从的安全者

相信谄媚会陷己于不测

强敌也会在谄媚下倒戈

一吐为快并非好事

高姿态惹的祸

攻术卷

事关根本的问题不能姑息

疏漏下的祸患

被攻击的目标

盲目的策划

以气势压倒狂妄之人

太较真也是拖累

明白的暗示

不给小人留下口实

经不起煽风点火的破绽

被安排的过错

守术卷

行善是最大的智慧

谦逊最易出功劳

不做无谓的抗争

保住根本才是最明智的

机会是留意出来的

诱饵面前先保安全

正直的人更要懂得防守

委曲求全的智慧

贪心会让人失去判断力

故作愚笨的智慧

褒术卷

善行需要鼓励

伪君子最难辨

“冒险”的仁义

德行重于智慧

伪诈的赞美不可信

以“厚赏”收服人心

外恭内奸的人最凶险

善心可以温暖邪恶

平患民怨的牺牲品

仁德是不朽的

贬术卷

恶行不会长久

跟着正义前行

残酷的“名节”之苦

阴招下无用的名望

死在谗言下的忠心

和小人没商量的余地

不明真相的替罪羊

隐形的奸计

“铁证如山”的背后

小人的“亲情”牌

柔术卷

小人面前要“留一口”

无争必有得

以情克刚

傲慢毫无益处

对付小人更要讲究策略

“异类”的悲哀

深藏不露的柔术

好心的背后

以柔治乱

无过也是功

变术卷

迎合人心的“不倒翁”

放下小怨,顾全大局

不变的傲骨

小人不惜亲情

贤人不染恶习

牵强附会的巧言

罪恶要敢于承认

猜疑会失掉人心

清谈误国

丧心病狂的下场

《官术经》全文解释:官场第一巨著,道尽官术秘而不宣

公务员必读,官场第一巨著:《官术经》

《官术经》简介

封建官场的为官之术向来是秘而不宣的,而为官者又是无术不成的,但是封建官场黑暗,现实残酷,阐释为官之术,官者可能会招来祸患,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官术”典籍甚少,却求者甚众的原因。“官术”不仅是做官的学问,更是做人的学问,它对一个人的品德、学识、修养、智慧、才能要求是很高的,特别在“悟性”方面,它要求更高,如果为官者只有“感性”和“理性”,却缺乏“悟性”,那么他就难有大的成就。不在这诸多方面全面建构,便不是真正的为官之术;深入不到本质的“官术”,注定是肤浅的,也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官术经——伪术

伪装,是在掩盖真相的情况下求得利好的重要方法之一。与人交往,进行社会联系,免不了要发生交锋,尤其是面对面的时候,伪装便暗暗生出。自古擅长钻营的人,多喜好伪装,因此也才有了名目繁多的伪术。小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最善于违背事实真相的“造假伪装”,这是他们的标签之一;君子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也会选择善意的谎言,来力挽狂澜。伪术是必要的,但要分场合和目的,要分人,跟小人用不着客气,对于工于心计的伪装,大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然,也要善于识别小人的伪术,尤其是自诩为君子的小人,更要提防,这最容易让人迷惑中计,不辨真伪。

故事案例:以伪装愚弄世人的野心家

西汉末年,奸臣王莽把持朝政大权,日夜盘算如何篡夺汉室江山。

一次,汉平帝病重,王莽把祷告的文辞写在简册上,到祭祀天地和五帝的地方,请求治好平帝的病。为了掩饰自己的野心,他公开说愿意以自己的性命代替平帝去死。熟知他为人的大臣只能暗自叹息,他们私下说:

“王莽虚情假意,不放过任何机会宣扬自己的忠心,他这样做必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啊!大汉江山越来越危险了。”

王莽急于篡位,他对心腹说:

“我的仁德天下皆知,难道还有什么欠缺之处吗?”

一位心腹小声道:

“大人仁德已备,但这样尚难令天下归心,大人当谋奇计才是。”

王莽一愣,发问道:

“我该做的都做了,还有何事能增加我的人气声望呢?”

心腹回答道:

“仁德之事,虽然难为,但凡人皆可做到,这并不稀罕。大人要尊贵无比,必要上承天命,以示与众不同。一旦有了天命依托,大人方算成功。”

王莽心知肚明,连连点头。

不久,便有人上奏说:

“武功县和孟通淘水井,挖出一块白石,上圆下方,石头上有红色文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王莽忙将此奏书传于群臣观看,他故作严肃道:

“这样的事我并不相信,让你们知晓,我只是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群臣默不作声,良久,一位工于献媚的大臣说:

“此乃天意,又岂是我等凡人可以测度的呢?大人既有天命在身,就担当起大任,方不负上天所托。”

王莽故作推辞,对众臣说:

“这件事固是奇怪,但也不可尽信,你们还是不要外传为好。”

有人将此事报于太后,太后说:

“这是惑乱天下,怎可实行呢?天命在汉,绝不是王氏。”

从此,符命大兴,各种奇闻怪事一一而出,令人真假难辨。

太保王舜对太后说:

“天下归心于王莽,连上天都连见异相,看来这是人力难以阻止的。太后不如顺了天意民愿,免生大祸。”

王舜连哄带吓,太后一时没有了主见。在群臣劝谏之下,她只好同意让王莽为“摄皇帝”,做了代理皇帝。

做了三年代理皇帝,王莽心犹不足,整日心事重重。有人猜出了他的心意,于是便私下安排符命之事。很快,广饶侯刘京便上奏说:

“齐郡冒出一口新井,水流如注,色发五彩,这是大吉之兆啊!”

车骑将军扈云又奏报说:

“巴郡发现一头石牛,白日安坐,夜里游走。”

太保属官臧鸿再报说:

“扶风雍县掘出一块怪石,夜鸣人声,似说天下当归王氏。”

王莽喜气洋洋,顿感精神百倍,他对群臣说:

“天降祥瑞,连呈异相,可见上天不满汉室,当立新朝。我无德无能,无奈上天催迫,我虽不愿意,但也不得不勉为其难了。”

王莽以上天弄人,加之大权在手,谁也不敢表示异议。王莽奏报太后知晓,他故作镇定地说:

“太后一向敬天爱民,时下上天眷顾有变,太后也不可固执了。我顺天而行,这也是我必须要做的事。”

始建国元年(9年)正月初一,王莽废汉,建立了新朝。

官术经——媚术

谄媚,是为君子所不齿的行为。然而在社交场合中,谄媚也无处不在。谄媚之术的由来,源于人们善于听取吹捧的受用心理,尤其是歌功颂德、报喜不报忧的言语,入耳即欣喜,这是人之常情。媚术是邀功请赏的重要手段,赢得他人,尤其是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人物的欢心,对自己的荣升和腾达很有助益,所以,媚术自古以来就横行天下,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使用者。当然,如果媚术是用来达到积极的目的,无可厚非,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毁他人,就是小人的嘴脸了。媚术除了可以固荣取宠以外,还可以保护自身。适当地取悦对方,这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完全对媚术不屑一顾,也是不可取的,因此触怒他人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就不值得了。

故事案例:娱人心志是小人的招牌陷阱

仇士良作为唐朝后期的大宦官,干尽了坏事,却始终得宠。他专权二十多年,晚年因病退休时,他对前来送行的宦官们说:

“侍奉天子,宠信不衰,你们想听听老夫的经验之谈吗?”

仇士良有此一说,实是有感从前这些小宦官曾就此话题多次向他求教所发。那时,他心有顾忌,才屡屡不肯作答;如今,功成身退,他不想再隐瞒什么了。

仇士良为小宦官时,受尽了屈辱,稍有不顺,便会受到比他资格老的宦官毒打。起初,他还有不忿;后来,一个老宦官对他说:

“你这个样子,简直像正人君子的行为了,怎么能在宫中混下去呢?你不要气愤,也不要感到不公,要忍耐下去,要像没事一样。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我从前也有过你这样的经历,结果我不肯屈服,险些丧命啊!要想混出个人样,这些遭遇都是难免的,你现在最该学习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如何赢得总管的欢心。”

仇士良不乏聪明,经此教训,他牢记在心了。

渐渐,他的心思全都用在了逢迎总管之事上,多有创见,百无禁忌,终于爬上了高位,做了宦官头目。

仇士良今日欲讲真言,众宦官盼望已久,俱是屏住声息,生怕漏掉一字。仇士良踌躇满志,遂道:

“皇上是我们的主子,侍奉他没有妙法是不行的。一味地讨好取悦,那是人人都能做的事,不足为奇。老夫以为,要想权势不衰,还是要从根本上入手。怎么办呢?说来简单,那就是引导皇上贪玩游乐,不务正事,不让他闲暇下来,否则,皇上闲时读书,和有学问的大臣会面,那他的才智就深远了,就不会声色犬马了,我们也迷惑不住他了。所以说,惑其心志最为关键,诱其享乐最不可废,使其昏昏最为我用。如此一来,皇上的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还愁富贵不久长吗?”

官术经——攻术

攻术,是一种出击的手段。在事关根本的问题上,人们一定要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为自己赢得时间和回旋的余地。为此,有不少自私的人,为了一己私利肆意挑起事端,先行发难,来整治他们心目中的“敌人”。要提防他人的恶意攻击,不能不对攻术有所察觉,这首先就要善于保护自己,不要轻易就情感外露而让自己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不要被人抓住软肋。对于狂妄之人,也不能妥协,运用智慧与其周旋,攻其不备,灭灭其嚣张的气焰。当然,整治他人不能单纯依赖攻术,借助仁慈之举,效果会更好。攻术,作为为人处世的手段,不可不知,也不可滥用。

故事案例:事关根本的问题不能姑息

唐宪宗即位不久,一次,他召见宰相李吉甫,问他说:

“朕初登大宝,施政当以何事为先呢?”

李吉甫目现隐忧,他直言道:

“国事千头万绪,但依臣看来,还是以治吏一事最为紧要。”

唐宪宗心中一动,马上说:

“卿之所见,深合朕意,卿不妨详尽道来。”

李吉甫深受鼓舞,于是说:

“陛下雄心万丈,志在实现国家的中兴,可国以人为本,治国必先治吏。恕臣直言,时下官吏贪污成风,冗员众多,有令不行,这都是祸患的根本,不先从此处抓起是不行的。朝廷若依仗他们,焉能成就大事呢?”

唐宪宗被触动了痛处,他站起身来,大声说:

“朕志在改革朝政,平服藩镇,实要从吏治下手啊!若所用非人,再好的策略又有何用呢?”

唐宪宗决心整顿吏治,那些守旧怕事的官员纷纷上谏,他们对唐宪宗说:

“陛下初立,万事当以稳定为要。吏治有失远非一日,若陛下操之过急,恐事与愿违,反致天下动荡,官吏离心。”

唐宪宗听罢无语,一时变得犹豫起来。

他们说的并非毫无道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地方官吏很多以剥夺百姓为事。肃宗、代宗以来,朝廷选授地方官吏多不慎重,往往委以藩郡,任其自选。德宗皇帝深居宫中,宠信权臣,任由他们任用私人,遂使吏治更为败坏了。

李吉甫见唐宪宗有了动摇,心急如焚,他反复劝谏说:

“陛下若为了一时之安,自可让那些贪官污吏横行下去,可这终要断送大唐的国运。难道陛下要以江山社稷来换取他们的媚言吗?”

唐宪宗脸色几变,出语道:

“卿一心为国,直言如此,朕为一国之君,又有何惧!”

自此,唐宪宗方铁下心来,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整顿吏治的具体措施。

首先,朝廷提高了州、县官的权力,加强州、县官任免权限的管理,注意发挥州、县官的作用。又明确规定,州、县长官的任用,直接从中央有关部门推荐,吏部要“精加考核,必使详实”。废除年终本道节度使巡视检查州县的制度,州刺史不得擅见本道节度使。这样,就加强了中央与州刺史的直接联系,削弱了蕃镇对州县的控制,在选才用人上掌握了主动权。

其次,朝廷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考查和监督,定期派出使郎官、御史检查地方官治状。且明确要求,使臣所历州县,其官员治状、闾里疾苦、水旱灾伤,都要一一奏报,如所奏不实,严加惩处。宪宗还发布敕书,规定观察使、刺史荐举之人,不能担任本州府县令。被荐举官吏到任后犯罪,荐举者要追究连带责任。

第三,朝廷精兵简政,裁汰冗员,州县可并者并之,吏员可省者省之,入仕的途径可减者减之。

另外,唐宪宗还特别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对那些任职不守职责的人,一经查出,便予以重惩;对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绝不宽恕。

唐宪宗整顿吏治的结果,使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唐朝国势重新振兴。

官术经——守术

守术,好比抵御外侵的盔甲。形势总在变化,要懂得适势而守。防守不是懦弱,是捕捉时机,一飞冲天的前奏。人不可锋芒过露,这必然会招致他人的攻击。面对无谓的攻击,坦然地不为所动,或者以谦逊的态度让取闹之人接受自己,达到按兵不动,却驾驭时势,这是防守的最高境界。委曲求全历来就为人们接受,这也是一种防守。失一时小势,得长远大势,这是很有价值的。采取守势虽是难堪,却可使自己保全,为成就大事赢得时机。不愿防守而只会进攻的人,缺乏对大势的认识,防守乏术,最易招致祸患。

故事案例:行善是最大的智慧

西汉显贵最久的家族,非张安世莫属。终西汉一朝,张氏家族屹立不倒,成为历史上一个鲜有的特例。

张安世本是著名酷吏张汤的儿子,张汤死后,汉武帝怜其遭人暗算,便对张安世着意提拔,加恩眷顾。他历仕三朝,深得皇上信任,虽是朝廷重臣,却从不敢骄狂自恃,反是如临深渊,凡事小心谨慎。

他的儿子认为他怯懦,张安世便开导说:

“你的爷爷因太刚而死,许多权臣又因野心太大而亡,这个教训不能不吸取了。我如此行事,一则为我,二则也为你们后代着想啊!如果身居高位,便意得志满,骄奢淫逸,四处张扬,那岂不是自寻死路吗?日后你自然知道我这样做的好处了。”

张安世确是一个有心之人,凡事都用尽心机,即使有的做得看似没有必要,他也考虑再三,不敢疏忽。每当和皇上商量国政作出决定之后,他必称病不朝,掩人耳目。一待政令颁布之后,他还故作不知地派人去丞相府探问详情。如此一来,当真瞒过了群臣,没有人知道他参与决策的事。

霍光死后,有人奏请皇上让张安世接任大将军之职。张安世得知此事,不喜反忧,向汉宣帝极力推辞。汉宣帝不准,他便勉强接受,却从不以大将军自居,为人处事倒比从前更加谦恭了。

有人向汉宣帝报告说:

“张安世辱没大将军的威名,实不堪任;有此卑微的大将军,当是我朝的耻辱。”

汉宣帝痛斥了那人,正声道:

“张安世掌大权而不揽势,居高位而不显扬,何人能及?如此大贤大德之人,朕最是放心,实是我朝的大幸。”

张安世身兼选贤拔能的大权,这本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肥差,可他却从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荐举的结果。有人闻得风声向他送礼致谢时,他也拒不接受,不承认此事,以致常有人误会他尸位素餐,不任其事。

张安世对家人的要求尤其严格。儿子为光禄勋,他认为父子俱为显贵,不宜同朝为官,便请求将儿子调离京城。

张安世的侄子张彭祖曾和汉宣帝一起读书,他的哥哥张贺对汉宣帝又有救命养育之功。张贺死后,汉宣帝追封他为恩德侯,张彭祖被封阳都侯,孙子张霸被封关内侯。对此,张安世多次谢绝,反复陈情;辞退不掉时,他便只受其名,却将俸禄上交国库了。

更为难得的是,张安世生活俭朴,夫人竟是亲自纺织,家中仆人耕种土地,自给自足。他总是教育儿孙要戒除骄气,不可恃势凌人,如有犯者,他必亲自动手,予以严惩。

如此经营,苦心孤诣,张安世富贵久长,祸事不招,自不能说是幸运的缘故了。

官术经——褒术

夸奖和赞美别人的同时,也容易让自己受人爱戴,这就是褒术广受欢迎的原因所在。溢美之词,人人渴求,是认可,也是激励向前的动力。褒术作为为人处世必备的能力之一,不可小视,历来,褒术都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灵丹妙药”,真心实意的褒奖是化解嫌怨的方法,善解人意的褒奖是赢得信任的最高手段。但是,褒术要看对象,愿意接受的人,泛泛的褒奖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防备心强的人往往难以动心,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说不到点上,起不到作用,当然,过了,也跟不及一样,甚至适得其反。值得注意的是,褒术往往成为小人的使坏伎俩,他们表面上赞美人,其实别有用心,另有奸计,是收买人心,还是陷人于不义,都是要用心提防的。深谙褒术的诀窍,可以使自己更受欢迎。

故事案例:善行需要鼓励

唐高祖时,大臣皇甫无逸刚正无私,对皇上亦有直谏抗上之举。唐高祖李渊起初有些气恼,他当面对皇甫无逸说:

“你自以忠臣自居,举止却无君臣之礼,难道就不怕以此招祸吗?”

皇甫无逸脸上无惧,道:

“臣若贪生怕死,媚上徇私,自不会进谏直言了。陛下善断明辨,自能知晓是非,臣之所为,尽力而已,从不考虑个人安危。”

李渊并不满意他的作答,私下,他对秦王李世民抱怨说:

“为君者最忌犯上之人,那个皇甫无逸无礼狂傲,朕一定要杀了他。”

李世民听之一颤,他进言说:

“皇甫无逸是个奸臣吗?”

李渊摇头,说道:

“他虽不为奸,却让朕大失颜面,岂不可恨?”

李世民一笑,忙说:

“既不为奸,儿臣就放心了。父皇颜面有损,因此便要杀他,难道只要讨父皇欢心,无论忠奸,父皇都要重用他们治理天下吗?”

李渊一怔,看着李世民道:

“你要为他求情不成?”

李世民痛声说:

“皇甫无逸聪明绝顶,一心为国,想不到竟因不甘媚上获罪,儿臣实为他感到痛惜啊!似他之人,若想让父皇高兴又有何难?想是他不愿违心罢了。父皇杀他是易,儿臣只怕从此再无忠臣为国效力了。”

李渊心头一震,脸色渐渐平和下来。李世民见此,又进言道:

“自古贤臣难求,他们虽有些傲慢,却也不是大失。对待他们,父皇只需稍加礼遇,赐其名分,他们便能竭心报效,自比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好驾驭多了。贤臣都是栋梁之材,国之瑰宝,父皇不可用俗礼待之。”

李渊出口一叹,久久方道:

“你所言甚是,朕是一时气愤罢了,你以后还要提醒朕啊!”

皇甫无逸严于律己,嫉恶如仇,自有奸人多方诬陷他。一次,皇甫无逸受命巡视益州,一个叫皇甫希仁的人趁机上奏李渊,诬告说:

“皇甫无逸的母亲尚在洛阳,他害怕其母被王世充所害,所以派我联络王世充,和他交好。”

李渊初闻此言,将信将疑,他将此事告之李世民,忧心说:

“天下未定,人心难测,若皇甫无逸通敌属实,实为大患。”

李世民一眼便识破了皇甫希仁的奸计,他对李渊耐心说:

“皇甫无逸身正无邪,遭人诬陷是常有的事。陛下若轻信小人的谗言,大错便铸成了。此时,陛下应斩杀皇甫希仁,以绝小人之望;皇甫无逸感念圣恩,报国之心更会殷切。”

李渊于是下令将皇甫希仁斩于顺天门,他又对群臣诏告说:

“朕依靠忠臣治国,岂会因小人一言而令忠臣寒心?皇甫无逸刚正勤勉,朕对之信赖无二。”

李渊又命人将此事告谕皇甫无逸知晓,对他多加称赞。皇甫无逸感动非常,他涕泪不止道:

“有这样的明君,臣何其幸啊!纵有万死,臣敢不效命?”

李渊的举动也让其他大臣暗生敬佩,他们拼死效力,再无人发一句怨言。

官术经——贬术

贬斥他人之道,也是一种为自己开脱的妙法。贬的有理,自然赢得了主动权。毫无疑义,对罪恶之徒一定要加以贬责,这是维护正义的必然方法。恶人的恶行和恶果,是玷污社会风气的毒瘤,必须要加以整肃,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是对正义的亵渎。当然,贬术也常常被小人用来诋毁中伤良善之人的,从歪曲善行入手,这是小人的惯用伎俩和无耻的嘴脸。不防贬术中的阴招毒招,就容易在小人的陷害中败走麦城。另外,人要明辨是非,多加查证,用事实说话,不能因为小人对他人的贬斥之言就对良善之人起了疑心,这必然是不能留住人才的。

故事案例:恶行不会长久

五代时期,杜重威在后唐的军队只是一名下级军官。

一日,后唐驸马石敬瑭去军营视察,杜重威趁机极力巴结,还暗表忠心说:

“大人雄才伟略,小人仰慕已久,日后如有差遣,当效犬马之劳。”

石敬瑭野心勃勃,正到处搜罗自己的死党,眼见杜重威主动投靠,他便有意将杜重威收至门下。

一个了解杜重威的人对石敬瑭说:

“看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只要看他平日的行为就可以了。杜重威官虽不大,但官架十足,讲究排场,不敬他的士兵总会遭到他的打击报复。遇有好事,杜重威从不相让,挖空心思去争夺,不惜行奸使坏。总之,杜重威只重名利,缺少道义,大人要重用这样的人,还需慎重啊!”

石敬瑭也不是个善类,他看好杜重威尽可利用,便说:

“做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人,何必拘于人品呢?贪名好利者一旦以名利诱之,他们任何事都肯做呀!”

石敬瑭于是多方提携杜重威,为了让他死心塌地,还把自己的胞妹许他为妻。

杜重威成了石敬瑭手下的干将,当石敬瑭灭唐建晋自称皇帝时,杜重威第一个站出来拥护。

石敬瑭是以割让燕云十六州、向契丹自称儿皇帝为条件才当上皇帝的,石敬瑭为天下人所不耻,有人便劝杜重威说:

“石敬瑭的丑行惹得天下愤怒,你追随他不会有好结果。你现在有兵有权,应该替天行道,带头起兵讨伐他。”

杜重威表面答应,私下却将那人杀死,他还向石敬瑭表功说:

“陛下代唐,乃天意民心,臣杀此人,略表寸心。如有人抗拒天命,请陛下命我出征,定不负陛下。”

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聚集境内十万兵反晋,石敬瑭急命杜重威迎敌。杜重威心中窃喜,他对部下说:

“皇帝新立,正是我们建功封爵的时机,为了我们自己也要拼命啊!只要能获胜,你们可用各种方法,不要顾忌人们的非议。”

由于安重荣的士兵缺乏训练,杜重威很快就打败了他。为了邀功领赏,杜重威竟将安重荣的部将全部斩首,并杀百姓万余人,假充反军的首级。

杜重威的暴行令人发指,他的一位至亲苦劝他说:

“名利对你真的那么重要吗?你为此不惜杀生害命,难道不怕报应吗?做人平安最好,你就不为日后着想?”

面对至亲的声声责问,杜重威没有一点惭色,他无耻地说:

“我的荣华富贵都是恃此而来,我还管那么多吗?世上的恶人也不是仅我一个,他们不是活得都很好吗?”

杜重威在成德军节度使任上,把官府中的钱粮全都掠到自己府中。他对百姓极力搜刮,致使百姓不堪其苦,纷纷逃往他乡。

有人据此弹劾杜重威,石敬瑭却不予理睬,他只对手下的大臣说:

“杜重威有谋反的迹象吗?”

大臣不敢妄言,只是摇头。

石敬瑭如释重负,于是说:

“杜重威忠心于朕,朕就放心了。在朕看来,他贪财好利都是小事,你们就不要抓住不放了。”

大臣争辩道:

“杜重威如此贪婪,说明他是个典型的小人,其忠心也会变的。陛下现在不整治他,难保日后他会忠于朝廷。”

石敬瑭仍对杜重威信任,只是口头训诫了杜重威几句,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石敬瑭死后,杜重威的野心膨胀,想要当中原之主。

此时,契丹已改国号为辽,耶律德光称帝。耶律德光为了吞并后晋,大举入侵。杜重威为了个人富贵,偷偷派人前去辽营请降,后晋随之灭亡。

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建立了后汉,杜重威遂又向刘知远称臣。刘知远看透了杜重威的小人面目,不顾他的摇尾乞怜,把他和他的三个儿子一并斩首,陈尸街头。

官术经——柔术

争斗必有损伤,成大事者应该刚柔相济,特别是要重视以柔克刚的效用。柔和能化解他人的敌意,减少不必要的纠葛。柔和的外交,能收敛自己的锋芒,减少他人的戒备心理和排斥心理,从而在内在上慢慢瓦解需要攻破的障碍。这个世界上坚不可摧的东西往往是最柔软的东西,空气和水,没有人能摧毁,致力于摧毁的人反而会伤害自己。为人处世上,更要重视柔术的强大功力,即便是和奸人势不两立,有智慧的人会在不露声色中置敌于死地。当然柔术并不一定是用来对付他人的手段,还可以是保护自身的方法。柔顺的人、谦和的人往往更受人欢迎,也更容易赢得信任。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并且能屈能伸,不可不懂柔术的力量。

故事案例:小人面前要“留一口”

东汉章帝时,孔子的后人孔僖和崔骃一同在京城太学读书,学习《春秋》。

一次,二人读到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所灭的故事时,孔僖扔下书感叹说:

“这样的故事是很多的,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啊!”

崔骃在旁接道:

“不错,从前孝武皇帝十八岁做天子,武帝尊崇信任圣人的思想学说,亲贤人,远小人,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名气就超过了文帝和景帝。后来,武帝放纵自己,对小人的假话反倒十分相信,以致折损了武帝的威名。”

隔壁房间的梁姓儒生和郁姓儒生听到了他们的议论,于是插话说:

“如此说来,武帝也是狗了?你们这是诽谤先帝啊!”

郁姓儒生为了邀功求赏,暗中将孔僖、崔骃上疏告发。孔僖为此申诉说:

“孝武皇帝政绩的好坏,显见于汉代的史册。臣只是据实谈论书上记载的事实,而不是凭空捏造,臣并不是诽谤先帝。现在,许多人都甘当小人,因为小人的假话听来好听,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其实,这才是陛下要极力防范的。小人掩饰真心,不吐真言,他们看似言语得体,不偏不倚,不过这只是假象罢了,依靠小人治国一定失败。臣不是小人,臣缺乏的只是伪装,如果因为这个给臣治罪,那么小人一定会感到高兴。”

章帝看罢孔僖的上疏,立即下诏不追究此事,并任命孔僖为兰台令史,掌管书奏。章帝召见了孔僖,对他说:

“朕没有责罚于你,并不是因为你言语无失,而是因为你是圣人之后,一时的小错尚可宽恕。你口口声声讨伐小人的虚伪,可否详述其情呢?”

孔僖说:

“小人不可信任,只在他们全无真心,言行不符。陛下若不能及时识破小人,必会为其所惑,这样,受损的就是整个国家了。”

章帝接过话题,训诫道:

“小人之言固不可信,但君子之言也要少些偏激。你以后也要慎言为妙,免得给自己带来祸患。”

孔僖事后反省,自责不已,他对崔骃道:

“我们天天憎恨小人,骂他们虚伪,可事实上却是小人得势,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崔骃困惑道:

“这实是一个难题,我曾百思不得其解,你有答案了吗?”

孔僖点头道:

“是皇上启发了我啊!皇上训诫我要慎言,少些偏激,而小人似乎正是这样做的。小人话语不多,从不轻易表明自己的观点,难道这不是一种聪明吗?你我险遭大难,是不是在此不够聪明呢?”

崔骃面现忧色,他摇头道:

“你这样想就错了,难道你要学习小人的伎俩吗?小人虽然得势,但不是人间正道,我们不能改变自己啊!”

孔僖立觉惭愧,他马上说:

“你说得对,我们的君子身份不可改变,否则,就是离经叛道之徒了。”

孔僖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只是在进谏上和缓了一些,不像先前那样言辞激烈,咄咄逼人。章帝见孔僖有了可喜变化,夸赞他说:

“你不学小人的花言巧语,犹能让朕听了开心,这不是更好吗?说真话也不能太随意了,应该让人容易接受才是!”

从此,孔僖更加用心,纵然是面对小人,他也保持谦和之态,不说无理的话。孔僖日益受人尊敬,人们都说他不愧是圣人的后代。

《官术经》全文解释:官场第一巨著,道尽官术秘而不宣

官术经 ——变术

形势会不断变化,人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处理事情和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懂得变术,一来适应形势,二来保护自己。尤其是在大局面前,更应该打破常规,勿因小怨而耽误大事。机动灵活的处世之道历来为人们推崇,僵化呆板的行事思维是社交的大忌,这就提醒人们要懂得变术的优势所在。君子利用智慧,让变通为自己赢得空间;小人使用伎俩,让变化伪装自己迷惑世人,因此,不但要有君子的聪慧头脑,更要提防小人的丑恶嘴脸。

故事案例:迎合人心的“不倒翁”

裴矩是官场上有名的不倒翁,他一生侍奉过北齐、隋文帝、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唐高祖、唐太宗,历经三个王朝,七个主子。最难得的是,他竟在他们手下都很得势,备受宠信。

在隋炀帝手下时,裴矩察言观色,掌握了隋炀帝好大喜功、贪图享乐的本质,于是,他对症下药,千方百计鼓动他开边扩土,发动战争。为此,他还自告奋勇,深入西域诸国考察,写成一本《西域图记》献给隋炀帝。

此举果然令隋炀帝大为高兴,不但重赏于他,还每天相召,询问西域状况;又升他做了黄门侍郎,全权负责西北地区和西域各国的事务。

隋炀帝到西北巡视之时,裴矩煞费苦心地说服西域各国的酋长,盛装相迎,极尽奢华。有人不解,对裴矩说:

“此举花费甚巨,皇上要是怪罪下来,事情就不好办了。”

裴矩胸有成竹,他说:

“皇上素喜排场,讲究威严,如果我们吝于金钱,无有威仪,皇上就会感到有失天子体面。皇上的心思我们若不能体察,皇上才真会降罪呢!”

果然,隋炀帝到时,一见各国酋长佩朱戴玉,拜谒道旁;当地百姓浓妆艳抹,人群如潮,立时龙颜大悦,喜不自胜。他嘉许裴矩办事得力,升他做了银青光禄大夫。

裴矩又奏请隋炀帝将各种杂技玩耍艺人,全都召到东都洛阳,让西域各国酋长、使节观看;他还建议在洛阳街头设篷建帐,盛排酒宴,让外国人白吃白喝。

隋炀帝问他此举有何用处,裴矩竟道:

“天朝大国,皇上威名,不如此就显不出天国富庶,不如此就显不出皇上圣德。”

如此荒唐之举,正好合了隋炀帝极好虚名之心,他连声赞好,叹道:

“你处处留心,皆合朕意,真是忠臣啊!”

隋炀帝赐钱四十万,又赏他多种宝物。

后来,裴矩在唐太宗手下为官,他又针对唐太宗痛恨贪赃受贿、善于纳谏的心理,及时调整了逢迎之法。

一次,唐太宗故意派人给人送礼行贿,掌管门禁的一个小官收受了贿礼,太宗要将他正法。裴矩故作义正辞严地加以阻止,大声为其辩解道:

“陛下引诱在先,陷人以罪,与礼不合,臣以为万万不可。只怕此例一开,治贪无功,却损陛下的英明了。再说,收取一点小贿,便要治人于死,也是罚之过重,于法有违。”

唐太宗认为裴矩忠直,从此也十分信任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