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宠小知识:猫咪耳朵患病要重视,千万不要心急,要妥善处理及预防

 灵魂出窍KKK 2019-09-03

猫咪的耳朵无疑是身上最可爱的器官之一,不仅毛茸茸的,还有捕捉细微声音的功能,来帮助猫咪捕猎和躲避危险,而宠物猫咪由于平时分泌旺盛,总会有黏糊糊的东西,虽然于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很多铲屎官照顾猫咪比较马虎,会让猫咪耳朵很容易各种患病,常见的疾病有:外耳炎、中耳炎和内耳炎,这三种耳朵疾病最常见且患病率最高。

健康的耳朵在外面看起来是毛茸茸的,并没有出现局部掉毛甚至斑秃的情况,比较干净,看着是浅粉色,耳朵里面则是闻起来没有异味、比较干净且无杂物,更没有耳垢,最重要的一点则是猫咪不会挠耳朵,且不会摇头晃脑。

发病率最高的猫咪多为老年猫咪、长毛猫、幼猫,主要是环境不卫生,比较脏,不注意猫咪而内卫生所导致的。

外耳炎

外耳朵和耳廓发炎,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耳炎,在夏天的时候发病率比较高,折耳猫、布偶猫、波斯猫等猫咪容易患病,除了卫生环境以外,还有很多诱因。

1,耳朵里面有异物

猫咪的毛发、花草、泥土、小虫子等很容易进入耳朵,从而对耳道皮肤产生刺激,引发耳道感染。

2,耳道结构窄小

大部分长毛猫的耳道结构都是很狭窄的,如果耳朵被毛很长,就会让耳道内部温暖且潮湿,特别容易感染真菌,同样引发外耳炎。

3,寄生虫感染

耳螨寄生并刺激猫咪外耳道可又发外耳炎。

4,机械性刺激

所谓机械性刺激,就是通过外力刺激到了耳朵,让耳朵发生病变,像摩擦、抓挠及猫咪之间过渡舔舐,也会造成耳朵表面受损,引发外耳炎。

外耳炎的初期症状表现为,外耳道皮肤充血、水肿、发热、瘙痒,坐立难安、摇头抓耳、嚎叫等状况,这时候铲屎官要仔细观察耳朵是否出现淡黄色液体分泌物,如果有就要带去宠物医院赶紧进行治疗及检查,否则加重后出现食欲不振、听力下降、体温也会升高的现象,耳朵则会开始肿胀,有棕黑色带有恶臭气味的液体会流出,耳下被毛被流出的分泌物黏住、脱落、发生皮炎。耳道上皮及下皮组织增生,耳道管腔变狭窄,听力减退。

猫咪患上了耳朵疾病,自己也是可以防治的,可以进行简单的治疗,缓解猫咪症状,加快猫咪恢复速度:

1,非脓性外耳炎

先用棉球团在一起,然后堵住猫咪耳朵里面,这时候要把患病的耳朵周边毛发都剪下去,之后再用棉纱布加上生理盐水,给猫咪慢慢的清理患病处,再用硼酸甘油擦涂,每天1~3次即可,之后再拿出堵住内耳的棉球即可。

2,化脓性外耳炎

方法跟上面一样,就是病患处涂抹的药需要更换为金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也是每天1~3次,注意不要让药或者谁进入耳朵内。

3,耳螨引起的外耳炎

用杀螨剂滴入耳道内,双手捂住猫咪的耳朵,搓揉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用棉签将脏污擦拭干净,要小心轻柔一点,每日1次即可。

4,皮组织增厚

皮上或皮下组织增厚时。先用碘膏使增厚消失,再涂抹消炎软膏即可。

如果猫咪已经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就要用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了,这样才能防止继续引起中耳炎、内耳炎甚至耳聋,出现病症严重要赶紧去医院进行治疗。

中耳炎和内耳炎

外耳炎严重或者细菌经血行感染会诱发中耳炎,中耳炎和内耳炎都是耳鼓室的炎症,通常会一起病发,或者相继发生。如果病情严重,会造成猫咪永久性耳聋、失去平衡感等。

中耳炎、内耳炎的病情表现症状跟外耳炎有很多相似的状况,患病猫咪耳内会出现有臭味的黑褐色黏性分泌物。猫咪行为会出现不安、抓挠耳朵、共济失调等症状。大部分患病的猫咪还会因为鼓膜穿孔而引起耳朵失聪,病情严重还会损害面部神经、副交感神经,引起面部麻痹和鼻黏膜干燥。

患上中耳炎及内耳炎的猫咪,宠物医生需要麻醉后经耳镜检查,有些还会进行局部手术治疗,用抗生素全身治疗,因为中耳炎和内耳炎转为慢性时,恢复会很慢,还要加强猫咪饮食的营养补充,用耳卫生及治疗清理耳螨。

防治清理

如果猫咪甲状腺功能减退、得了免疫性疾病、耳道内肿瘤、耳膜破裂、糖尿病等都会间接引发上述耳道疾病,平时的预防工作就尤为的重要,只要正确定期清理保证耳朵卫生,猫咪就不会因为耳病而上医院治疗了。

学会清理猫咪耳朵之前,需要准备以下物品:猫咪专用滴耳液、棉签、没有针头的注射器、装有盐水的碗,猫咪本身很注意卫生,所以耳朵并不用频繁的清理,只要保证一个半月可以清理一次,就可以了,要认证记下以下清理方法。

1,猫咪的耳廓很脏的时候,用棉签蘸温盐水,动作要缓慢,轻一点,呈环式清洗。

2,如果内耳有耳垢堆积,用注射管吸0.3毫升滴耳液滴入耳道,轻柔耳根一分钟即可。

3,两次清洁之后,要用干燥纸巾清理干净即可。

要经常检查猫咪的耳朵,是否有发红、异味、耳垢等,如果发现最好及时清理,保证耳朵卫生。

最后的话

大部分的耳部疾病,都是耳螨引起的,所以用杀螨剂滴定期清理耳朵螨虫也是很重要的,很多铲屎官会把猫咪关在笼子里,而且笼子也不经常打扫,导致猫毛满天飞,进入耳道内,引起病症,保证猫咪外部生活环境卫生也是必要的。

猫咪耳朵也是表达猫咪感情的重要器官,希望铲屎官们要预防为主,不要懒惰,让猫咪的可爱耳朵永远不生病。


id:吸猫小能手,宠物达人,资深吸猫患者。

本文章为原创文章,禁止各种方式转载,每周更新关于日常养喵经验,诀窍,萌宠视频。

如果您阅读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我会不定期在粉丝中赠送猫粮和猫罐头。

如果有任何关于猫咪的问题,可以留言或私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