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有什么特长?”“装bee。”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19-09-03
每当春暖花开之时,蜜多的花上都少不了嗡嗡飞舞的蜜蜂。可是,你看到的都是蜜蜂吗?仔细观察,这些“蜜蜂”里没准就混着最常见的李鬼——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

会餐中。图片:Quartl / Wikimedia Commons

Bee or not bee?

黑带食蚜蝇是双翅目食蚜蝇科的一种小昆虫,英文名叫marmalade hoverfly,广泛分布于古北区,从亚洲北部到欧洲到非洲北部都能见到它的身影。黑带食蚜蝇体长约1厘米,腹部橙色,背面带有数条黑色的横带,所以它的肚子和蜜蜂、胡蜂等会蜇人的蜂类很像。食蚜蝇对蜂的模仿不止于外形,有研究显示,一些种类的食蚜蝇,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和胡蜂很近似,这是一种声学拟态,发出类似胡蜂的“嗡嗡”声音,吓跑捕食者。

说完了相似的地方,我们就来找茬吧,怎么区分蜜蜂和食蚜蝇呢?其实很简单,首先可以看头部,食蚜蝇的触角是具芒状触角,短短的,上面有芒刺。蜜蜂、胡蜂的触角是膝状触角,或称肘状触角,长而弯折。其次可以看翅膀,蜜蜂、胡蜂都有两对翅膀,而食蚜蝇只有一对前翅,后面那对翅特化成了一对火柴棒状的平衡棒。认准这些特征,区分它们就是很容易的事。

具芒状触角

  • 很短,只有三节,每根触角上面生有一根硬毛,称为触角芒。

  • 图片:André Karwath aka Aka / Wikimedia Commons

膝状触角

  • 相当长,中间有个明显的弯曲,像膝盖一样。

  • 图片:Charles J. Sharp / Wikimedia Commons

黑带食蚜蝇的一生

我们对小时候吃过的干脆面、辣条念念不忘,但对于昆虫来说,小时候和长大之后喜欢的食物完全不同,是常有的事。黑带食蚜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人”吃花蜜、花粉,“小孩”吃荤。黑带食蚜蝇的雌虫常常将产在蚜虫聚集的叶背、叶柄、花梗等部位,幼虫刚孵化出来,就可以享受蚜虫大餐了。

蝇的幼虫俗称蛆,食蚜蝇的蝇蛆看上去比普通的蝇蛆更“多彩”一些,呈半透明乳白色,上有细条纹,头小体钝圆。别看食蚜蝇幼虫其貌不扬,体长就几毫米,吃蚜虫的能力是没话说的。它们一共有三个龄期,孵化后是一龄,蜕一次皮变成二龄,再蜕一次皮变成三龄幼虫。三龄幼虫一天能吃200只以上的蚜虫,吃的蚜虫种类也很丰富,超过30种。虽然黑带食蚜蝇的幼虫没长腿,但是它们行动也挺灵活,在蚜虫堆里混着,找到目标后就用头部的口钩刺破蚜虫的皮肤吸干蚜虫的体液,将其变成一具空壳后丢弃。

食蚜蝇科的幼虫在捕食蚜虫。图片:Nature in Motion / youtube

三龄幼虫到了一定阶段就会不吃不喝,然后在叶子背面化蛹。它们的蛹像个大水滴,一头尖一头圆,蛹的身体被一层蛹壳包围。蛹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蛹壳会慢慢变脆,裂开一条缝,蛹的身体沿着裂缝中慢慢钻出,渐渐羽化为成虫。黑带食蚜蝇的成虫不再以蚜虫为食,四处飞舞采集花粉和花蜜。

黑带食蚜蝇的蛹。图片:entomart / Wikimedia Commons

怕冷又怕热的传粉大使

黑带食蚜蝇有一对视野开阔的大复眼,飞行能力很强,常常可以见到它们在花间悬停。雄虫通常在自己独占的一片小地盘追逐自己心仪的对象,成功配对后,雌雄虫甚至能以悬停的姿势在空中完成交配过程。

黑带食蚜蝇最喜欢的温度在24~27℃之间,因此4~5月和10~11月是它们的活动高峰期。只要温度超过30℃,黑带食蚜蝇的幼虫和蛹就不能发育了,这对它们相当于是一个致死的临界温度。那么如何度过高温的夏天呢?生不逢时的食蚜蝇三龄幼虫会选择在土壤中化蛹,以蛹的形态度过夏天,在凉爽的秋天从土壤中羽化成虫活动。面对寒冷的冬天,它们也会采取这个策略,以蛹越冬,也有少数不怕冷的黑带食蚜蝇成虫,选择以成虫形态熬过冬天。

黑带食蚜蝇,可以看到单片翅膀和短小的触角。图片:Thomas Bresson / Wikimedia Commons

在欧洲,黑带食蚜蝇还有迁飞的习性。迁飞又称迁移,是一种特殊的昆虫行为,指的是一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最令人熟知的迁飞昆虫例子是蝗虫,群居型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迁飞距离可以达到几百上千公里,迁飞时间持续10~18小时,虫口密度最高可达每平方米上万只,遮天蔽日,造成人人痛恨的蝗灾

苏丹共和国,一大群飞蝗非洲亚种(L. migratoria migratorioides)群集在沙地上。图片:ChriKo / Wikimedia Commons

每年会有数亿只食蚜蝇从欧洲大陆穿过英吉利海峡。不同于蝗虫,这些食蚜蝇是人们欢迎的贵客。因为近些年在欧洲,随着蜂群崩溃综合症的蔓延,蜜蜂等传粉昆虫面临很大的威胁。与蜜蜂同样喜欢访花的食蚜蝇同样是优秀的传粉大使,它们飞行能力强,传粉效率也不低,幼虫还能帮助植物吃掉有害的蚜虫,犹如上天请来的救兵。而且它们一年可以繁殖4~5代,可以产生大量后代一起参与到灭蚜和传粉工作。

访花的黑带食蚜蝇。图片:Alvesgaspar / Wikimedia Commons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食蚜蝇科是一个很大的门类,它们的幼虫食性变化很大,虽然多数吃蚜虫,但也有很多异类。比如说有一类幼虫被称为鼠尾蛆的管蚜蝇(Eristalinae),幼虫就是取食污水或粪水中的腐殖质的,它的屁股上有个长长的管子,用来伸出水面呼吸,俗称“大尾巴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有一句著名台词是“科学养殖大尾巴蛆”,这是一个年龄鉴定梗)。

鼠尾蛆的幼虫。图片:三蝶纪

还有一类蚁穴蚜蝇(Microdontinae),幼虫寄生在蚁巢中,取食蚂蚁的幼虫或蛹。

蚁穴蚜蝇的幼虫。图片:三蝶纪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245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三蝶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