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盐是怎么制作的吗?探秘浙江最后一块传统盐田,揭开神秘面纱

 上海旭日东升 2019-09-03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浙江省最后一块传统盐场——花岙盐场。盐农们大多都是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迎着晨曦挑着盐担开始劳作,此刻,盐农们正在休息,我们的摄影团队为了能拍摄到晒盐的过程,专门邀请了有经验的一对盐农夫妇,为我们临时走秀,让我们了解和感受一下从晒盐到收盐的过程。



这里是象山最后的海盐盐场。象山制盐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曾是响当当的“贡盐之乡”,晒盐技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晒盐技艺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2017年初还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



一望无际的盐田边落日,由于受台风影响,天空时而乌云密布,时而阳光洒落。花岙盐场的盐田约有400多亩,每一块盐田面积都不一样大。不但大小不同,深浅也不同,每一块都有自己的作用。



四周都是盐田,被分割成多个四四方方的区域,乍看之下黑黝黝的,宛如一块块淤泥地,实则却是盐民取之不竭的盐仓。


天气好时,游客可以观赏到原生态的晒盐场景。



阳光下的盐田宛若天空之境。



裸露着上身的盐民挥汗如雨,将一池池盐膜上结晶的盐粒推成一堆,再装进盐担。在金色的盐田里,盐民犹如一座雕塑般伟岸耀眼。



中国沿海地区的盐,都是用海水晒出来的,不过你一定不知道,象山花岙盐场是浙江仅存的一座用古法晒盐的盐场。


用海水制作盐,是岛上的优势。盐田将海水一块快圈了起来,在太阳的照射下使海水浓缩蒸发,渐渐达到饱和,才盛开出晶莹洁白的盐花。



晒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海水里的水份蒸干,析出盐。海水根据浓度进入不同的盐田,一步步沿着盐田流下来:第一格水最多,面积最大,深度最深,随着水慢慢蒸发,盐田也越来越浅。其中90%的盐田都在用于蒸发,剩下来的才用于结晶。



一般情况下,成品盐都要经过制卤、旋盐、收盐三道程序。制卤,就是将海水引进蒸发池,通过光照,使其盐浓度达到饱和,变成卤水。旋盐,就是指卤水结晶过程中,用粗绳子反复搅拌。收盐——拿铁锹将盐铲进箩筐再挑走,作为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苦的。



苦活一般由男人来干,女人大多旋盐。但是,旋盐也并不轻松。当卤水开始漂盐花时,就要开始旋。越是高温,旋盐频率也就越高,特别是夏天,女人们经常要顶着烈日旋,个个被晒得黝黑。


盐农们大多都是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迎着晨曦挑着盐担开始劳作,凭借经验把握潮汛和季节变化。6至9月是太阳光线最强、气温最高的时候,同样也是晒盐的黄金季节。



收盐的时候,肩挑盐筐在高低不平的石头上走,没有“内功”和毅力是很难坚持的。



象山花岙盐场的海盐是把海水引进大片盐田,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晒制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纯手工生产,自然天成。



自古以来,盐民们靠海吃海,用勤劳和智慧在一一块块盐田上记录下了盐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象山的晒盐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游客们也被这种原生态的晒盐场景所吸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