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2007-01-18 16:32:14) 前些天在为一家报纸作年度诗歌回顾时,提到现在一些文化人士提到“文艺复兴”,顺便说了一句“文艺复兴先复兴诗歌”,贴在网上,却很热闹,有朋友觉得应该详细论述,下面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与诸位交流一下。 首先我觉得应该谈谈诗歌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我一向认为,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国”不只是一个形容的说法,乃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其实是一个“诗教国家”。诗歌在中国传统中具有宗教般的地位。我们现在常说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释”,是“儒道释并举”,以此来解决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的协调,所以我们说中国历史上“和谐”、“中庸”是核心。在我看来,起码“道”甚至“儒”、“释”最好的载体都是诗歌,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而诗人李白就是一个道士,诗歌可以说融合了“儒道释”,因此,中国人有了诗以后,不再需要一个外在的超越人之上的上帝、宗教之类,人由自身内部就协调地解决了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的问题,内在地消融了人自身内部以及与外界的紧张、矛盾,所以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林语堂的观点也类似。而这很象在西方当上帝死后,后现代语境中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从而人得以个人独自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升华,寻找个人救赎。这样说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诗教”传统,与西方后现代现状很切合。 但仅有这个“诗教”传统,还不足以促成“文艺复兴先复兴诗歌”。在我看来,每一次文艺复兴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科技或经济发展的背景。就中国历史来看,我觉得唐代诗歌的兴旺,就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导致文化教育相对普及有关,象李白这样出身偏僻、来历不明的天才,他显然既非名门,自己也未考进京城,仅仅凭天才一路征服他人,但天才也有教育问题,他的教育、基本的诗歌素养是如何完成的?显然是因为文化能够广泛传播流传所致。而文化要广泛传播流传,除了社会比较稳定,还得有技术支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要传播流通载体。在甲骨文时代,除了贵族,平民恐怕读书都不易,造纸术使文化的传播流通更便利。这也是我强调李白是当时的“草根诗人”的原因。而宋以后,市井小说能够大量产生流行,则与活字印刷的出现有关,活字印数使得长篇小说的创作流行成为可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说《金瓶梅》、《红楼梦》是当时的“网络小说”。如今,网络的出现,使得知识文化的普及更加便利广泛。网上曾有人呼吁在中国农民中普及软件设计包括游戏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知识,很快就可以超越欧美,他的理由是软件生产方式非常类似一家一户式的中国小农经济,只要家里有一台电脑。我以前觉得这是开玩笑,最近发现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在网上炒股票,觉得不是没有可能。最近新闻还报道一位农民自己拍了部电视,主角由自己闺女担当。那么,就文化而言,网络的出现促成了思想文化文学的大众化、民主化,使得你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也能获得与别人处于同一起点的条件,他在纽约北京能获得的知识、信息,你在偏远乡村也能获得,所以说“世界是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来由精英掌握的知识资源、话语权无法被垄断了。刘军宁说“文艺复兴从博客开始”,我个人觉得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也还需要时间,互联网出现的时间还不长。可以说,网络彻底改变了文化文学的传播渠道、生产方式、流通形式,其意义类似造纸术活字印刷,只要假以时日,伟大的作品和天才性的人物就会出现。而这是文艺复兴的关键条件之一。因此,应该说文艺复兴的物质技术条件具备了,而且在可估计的未来,我们的社会应该还比较稳定,这就更可能促使一场文艺复兴了。 为什么又说文艺复兴先复兴诗歌?我个人综合出三点理由:一是上面说要复兴,先要“复古”,无论西方文艺复兴学习古希腊雅典,还是唐初诗歌倡扬“古风”,现在有些人号召读经,学习古代中国经典,认为只有这样,才可能确立个人自信乃至民族自信、文化自觉,才可能有“文艺复兴”。我个人也比较同意。中央电视台现在就带动了“读经”风潮,这是好的现象。那么,中国历史上是“诗国”,读经不如先读诗。读经比较艰涩,不如先恢复读诗的传统;二、在所有的文化门类中,诗歌是最适合现代人的。在竞争还比较激烈、生活节奏还比较快的时代,创作或阅读别的比较费时间,麻烦。唯有诗歌,一个瞬间的感受,一句优美的话,记下来就行,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好的就会被关注并互相推荐。所以,常写点诗,既可以升华提升自己,又可以愉悦他人。何乐而不为?即使只读读,也身心愉快。有人说网络上良莠混杂,太多太乱,我觉得其实没有量,就不可能有质。没有宋以后大量低俗的市井小说,就不会有《红楼梦》。诗歌也是这样。唐代诗人成千上万,所以才出现李白杜甫;三、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是最追求自由、最个体性个人化的,也符合当代社会的个体为尊的现代意识。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是建立在个人主体性基础上的创造性行为。与刘军宁等人强调的个体意识、个人自主、个性解放很吻合(刘军宁对道家资源也很看重)。诗歌,能激发人的想象力、生命意志与创造力,并最终带来精神解放,释放人的生命力,最终激活一个民族的活力。 而且据我观察,诗歌在中国的基础仍然十分强大,深厚,比如每当传统节日或碰到大喜大悲要表达强烈情感时,我们想起的总是诗歌。所以我们最近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每次朗诵会后,最后一个节目全体起立,集体朗诵伟大的中国古典诗歌,那种自豪、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比西方人在教堂的祈祷更激动人心、动人心魄。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个仪式化,这样才能慢慢恢复我们伟大的“诗教”传统。 最后说几句,现在有些人称新诗不如古诗,我觉得这没关系,给新诗一点时间,才九十年历史嘛。再者,正因为新诗不好,新诗的最高潮还没出现,就给了大家去创造的机会。你可以自己来试试嘛。所以我说“新诗的草根化由网络完成了”,现在就等着伟大的诗歌和诗人出现了。再说,如果新诗很伟大了,你就只有学习膜拜的的份了,永远不如前人只能仰望前人了。说到这里,我自己就原来只写诗歌评论,现在也开始写诗了。当然写得怎么样,我自己不好说。还有就是说读诗的人不多,对此我不以为然,谁统计的?他们的理由是书店诗集不好卖。可是他们知道现在有多少诗歌网站和刊物吗?成千上万啊。刚广东那么商业化的地方就是好几百。其实,这是因为现在文学的流通形式传播渠道改变了。我可以在网上读到最好的诗人的诗歌比如多多、于坚、李亚伟、杨键、雷平阳的,我为什么还要去书店买?而且诗很短,复制下来读就可以,也不费劲。所以说,就流通来说,那些优秀诗歌比韩寒之类的小说流传广泛不知多少,人人皆知。比如北岛的顾城的海子的。但他们确实不卖钱,不如韩寒的卖钱。是因为这种新的流通形式还不收钱。就象当年《金瓶梅》、《红楼梦》卖钱吗?否则曹雪芹也不至于落魄而死。如果我们采取新的收费方式,仅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应该收房地产商人用来做广告词的费用起码几个亿吧。哪象如今海子的父母还在乡下过穷日子。就象新浪、天涯社区刚开始赚钱吗?那么,诗不卖钱说明不了任何问题。还有就是,诗歌那么多,怎么读,我觉得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你觉得好就是好,你觉得不好就是不好,没关系,错了你再慢慢修正。反正最后的好坏不是你说了算,也不是我说了算,是历史说了算。最后,你想想,中国现在起码得有上千万人写诗吧,里面真的没有伟大的诗人和诗歌吗?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他在哪里吧。他还没有进入主流流通传播渠道。就象李白,他的天才也是走出蜀地才被逐渐发现的。 网络时代给中国文艺复兴带来了新的契机,虽然文学的基本的要素从来没有改变过,但文学的生产方式、流通传播方式的变化,相应带来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抓住这个新的契机,就更有利于中国文学、诗歌的复兴。 所以,文艺复兴诗歌复兴就得先恢复自己的信心,同时抓住契机,再创辉煌。 另外说点题外话,最近德国汉学家顾彬、美国“汉学家”夏志清都从西方的视角大肆拿中国文学开涮,有他们一定的道理,因为那种唯西方现代文学是从的依附性的某些中国当代文学,在他们看来自然是“垃圾”。而夏志清更是可笑,居然认为不懂外语就没有伟大作家和作品,依他的标准,自然李白、《红楼梦》都不在话下。可见夏志清是个书呆子,他说的其实不是文学,是文学的流通,是文学的市场化问题。他有一定的道理,起码现在你不懂外语,你的作品很难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学流通渠道,你就没办法被西方人承认伟大。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文学永远只是二流三流的文学。伟大的文学自成中心,是别人来阐释你,不是你去迎合谁。任何一个大的民族国家都会有自己伟大的文学,只是有的进入主流流通传播渠道早些,有的晚些。有的市场化早些,有的晚些。就象如今易中天突然火了,其实二十多年前他在武汉大学讲课就很受欢迎。当然也不是全中国只有他讲得好,而是他突然进入了主流强势流通传播渠道,比别人早一步被市场化了。所以,可以说中国文学的好坏如果要由西方或者顾彬、夏志清之类来说了算,而不是由中国人自己来承认,由汉语的世界说了算,那种标准下的文学就永远只会是二流三流的。几乎没什么搞头。诸如残雪之类得意洋洋地说她的文学祖国在西方,还动辙自栩卡夫卡,可怜的残雪知道吗?卡夫卡当年压根儿就没打算发表自己的那些作品。哪象残雪小姐整天为名为利叫叫嚷嚷,境界就低了许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