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是寒还是热?

 华北老狼 2019-09-03

These delicious foods 

痛风(Gout)是一个很恼人的问题,有一半以上发生在大拇趾关节处,发病时红肿,非常疼痛。无论欧美或是亚洲,得到痛风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是,无论西医或中医都认为痛风不是一个很容易根治的疾病。西医一般认为是尿酸过高(hyperuricemia),导致尿酸结晶而造成组织发炎,治疗上以治标为主,治本得改变生活饮食。那中医如何看待痛风?中医治疗痛风,当然也得「辨证论治」,不是每一个痛风病人都是用同样的中药方剂来治疗。但是,即使是「辨证论治」,不同的中医流派,也有互相冲突的看法。

   痛风发在大拇趾关节处时,绝大多数的病例都是红、肿、热、痛。因此,大部分的中医治疗痛风正在发作的病人,都是以清热去湿为主,所以使用寒凉的药物来解热。然而,这样把痛风解读为「热」的看法,在理论及临床病例上是有偏差的,或许有些痛风病人的确是热症,但是我看过很多痛风病人,目前全都是「寒湿」所引起的,而非「热」。这要怎么解释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痛风发作时间来看,西医做过很多统计,绝大部份的痛风在半夜变更严重,而白天比较好。中医认为白天严重的病为阳病,半夜严重的病为阴病,痛风明显为阴病,阴病少以热为主,多以寒为主。同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都提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这一条可以说是解释痛风最合宜的条文,甘草附子汤使用热性强的附子,没有使用任何寒凉药物。那么到底为什么寒症却红、肿、热、痛呢?倪海厦老师解释的很好,他说痛风是骨节内寒湿严重,到了半夜,人体阳要入阴,也就是体表的阳气要回归到五脏及体内深沉里面,然而寒湿在骨节里面,阳气无法入里而反逆,导致表面红、肿、热、痛等一堆热象,但是,其根本原因是「寒湿」,所以「甘草附子汤」中,以附子祛寒,以白术祛湿,以桂枝行于四肢,加上炙甘草减缓桂枝的行表以维持白术祛湿。简单的四味中药,在临床病例上的效果非常好,也证明了绝大多数的痛风是「寒」而不是「热」所引起的。

  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他的痛风,服用寒凉药物后确实有减缓?如果把痛风当作「热」而以寒凉药物来治疗, 可以暂时减缓表面的红、肿、热、痛的症状,拖个几天,痛风的现象本来也就会自然慢慢消失,因此,不少中医及病人就认为有效。但是,以寒凉药物来治疗,往往使得内部的寒更严重,使得下次痛风更早发作,且发作更严重,当遇到几乎每个月都发一两次痛风的病人时,原来使用寒凉药物的错误就会变得很明显,往往使得病人放弃中医,改以副作用很大的西医药物来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