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鄱阳湖边:白鹤故乡

 安然自得888 2019-09-03

 

《鄱阳湖边》

 

李少君
 
 
丘陵地带,山低云低
更低的是河里的一条船
 
丘陵密布的地带
青草绵延,细细涓流
象毛细血管蜿蜒迂回
在草丛中衍生
房子嵌在其间如积木
人在地上行走小成一个黑点
 
偶尔,一只白鹤从原野缓缓上升
把天空无限拉长铺开
人不可能高过它,一只鹤的高度
人永远无法上升到天空
 
我头枕船板,随波浪起伏
两岸青山随之俯仰

 

 

灵魂的“白鹤”横绝时空


邢孔史


   此诗的最后两段特精彩, “一只白鹤从原野缓缓上升/把天空无限拉长铺开”,堪称绝句,现代诗审美视点的无理化或非逻辑化得到的经典的实践。按常理,天空是不会被白鹤拉长铺开的, 诗人采用了现代诗的想象变形手法,对传统诗歌感觉的封闭和想象的平面化进行创新,摆脱事物固有的秩序,摆脱形式逻辑贯常的轨道,通过主客颠倒、变意变形,以一种强烈的主观直觉性对对象进行超现实的分解组合,达到非理性的新奇效果。在诗人的想象逻辑里,随着白鹤的飞翔,人的视野也会随之拓宽,视野多大,天空也多大,而这个效果都来源于白鹤的飞翔,然后诗人再把它合理地错觉一下,使诗人的天空产生了巧妙的变形而被“一只白鹤无限拉长铺开”。这种不是似是,似是非是的直觉效果,虽没有科学依据,却有足够的艺术依据,这和古人所说的“无理而妙”的情形是相通的,这也是“无理”中的“有理”。现代诗的想象变形,确实具有哈哈镜的作用,其美学效果是一种表面歪曲了的内在的真实,能产生刺激性,拓展的新的感觉天地,加大现代诗歌的弹性和张力。
   再者,我们也可以把“白鹤”读成诗人的飞翔的灵魂,“人不可能高过它”,灵魂的“白鹤”是可以横绝时空的。
   诗的最后一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暗藏玄机。我头枕船板,“形神”随波浪起伏,青山俯仰的是人也是神。颇有点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神韵。

 


(附记:在鄱阳湖边看到大量白鹤。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因水草茂盛,鱼类丰富,气候宜人,没有工业污染,鄱阳湖是世界候鸟的最大越冬栖息地。每年十月以后,大量的候鸟,包括白鹤,大雁,白鹳等陆续从西伯利亚等地飞行数千只南下,来到这里越冬,第二年三四月才北归。此地历来有“白鹤故乡”之称。其中世界上几乎频临灭绝的白鹤,在这里发现有数千只之多,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6%以上。白鹤是一种大型涉禽,估长约一点五米,体重可达十千克,全身羽毛洁白,神话中称仙鸟,历来被人们作为吉祥,长寿,和平与安全的象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