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岭南大医传 | 林定坤:骨科中医自有道,医武兼修定乾坤(上)

 goldolive 2019-09-03

开篇语

中华医学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岭南中医药更是当中不可或缺的一支。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岭南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防治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更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省中医人在此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之所以制作这个专栏,就是要借助回眸一代代省中医人的奋斗历程,去梳理总结岭南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以便总结出,下一个70年岭南中医药的发展方向。

岭南大医传-林定坤 (上) 来自广东省中医院服务号 25:31

01

中国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门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技术。除此以外,武术还含有德行层面的修养,更是儒释道医诸家学说等传统文化交汇的之处,所以多有中医骨伤科医生医武兼修、功术同练的传统。

“何竹林他还会打。北京的刘寿山,宫廷流派的,他师傅也是会打,他自己也会武术。像王子平,武术大家都是伤科名家。解放初的伤科名医基本都是武医结合的。”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在既往,习武强身之人时常也会有独门的跌打手法和药物。

民间的拳师都有跌打药,都会接骨。”

在岭南,武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人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习武。

“我自己感觉自己的个头小,读医时就知道武术能强身健体。要找一个锻炼身体的方法,我对武术就感兴趣。大学成立了武术协会,我就去参加。”

02

传统中医骨伤科,强调正骨与理筋,重视手法的应用,讲求力劲、巧劲、寸劲。其中,力量可谓是基础。若是文质彬彬有余而体魄不足的医者,恐怕施术时会力有不递。
而在广东省中医院,就有一位热爱武术同时又是“骨科圣手”的“广东省名中医”——林定坤

专家介绍

林定坤,广东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全国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大骨科主任、骨伤科学科带头人,会诊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德标兵先进个人”,首届“广东好医生”称号获得者,主攻脊柱和老年关节疾病。主持和参与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攻关课题。

03

我们那个时候是五年制,有中医、西医的书,两种都要读。临床有各个专科,比如内科、骨伤科、妇科等。我在一附院实习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病人。印象比较深的是骨伤科和风湿科,当年有位姓江的老中医,他应用岭南草药治疗风湿病,效果挺好;还有骨伤科急诊的手法复位也立竿见影;还有推拿,也十分显效。那时候我对中医疗效,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从小看中医喝中药的林定坤,高中毕业时报考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一心想当一名全科医生。到了1986年,大学毕业的林定坤面临三种选择: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即广东省中医院当医生,留校当老师,或者回家乡做一名全科医生。结果他通过了广东省中医院的面试,以为可以实现做一名内科医生的梦,可面试后却入了骨伤科的门。

虽然改变了专业方向,但林定坤对骨伤科的工作并不陌生也不抗拒。因为当年在学校里带教他的两名武术队老师,本身就是骨伤科名家,其中一名就是上海精武会成员李佩弦的儿子李家驹医生。

林定坤(左二)、与当时武术队成员拜访李佩弦老先生

李佩弦(1892-1985)祖籍广东新会,世居佛山。是近代著名西关正骨名家、武术家,是岭南医学文化和武学文化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武林全才、杏林长老”。他擅于总结经验,勤奋写作,编写武术及医学著作百余篇,其中1977年编辑并出版的《熊氏易筋经》久负盛名,已收录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在广中医附一院的李家驹医生、广东省中医院按摩科主任林应强均为其弟子。

04

大学时受到名师指导,进入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后又一直跟随邓晋丰教授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这为林定坤的专业水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来又得益于广东省中医院在2000年启动的“名医工程”“师带徒”工作,2001年林定坤便拜上海石氏伤科传人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为师。

石仰山教授家传有深厚的武术功底,长期家学熏陶,治疗疾病往往能随手而愈,这对林定坤影响很深。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地思考总结,林定坤提出骨伤科的手法要“武医结合”,将传统绝招重新捡起来使用。在他的推动下,广东省中医院骨科的医生们自发成立了武术队,寻求行武文化加中医素养为传统骨伤科的传承与发展再辟新路。

林定坤(左)与国医大师石仰山老先生

中、西医学虽然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治疗疾病各有优劣势,但面对的都是病人,共同目的都是患者的健康,所以最后必然有一个结合点。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林定坤虚心向西医同行学习,多次前往国内著名西医院进修学习及访问交流,长期跟随北医三院党耕町教授研究脊柱病。林定坤坚信,任何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有跨学科交叉发展的阶段,任何学科的发展也都要吸取其他学科的长处。所以,林定坤坚持推行中、西医并重,以中为主的治疗方案。

林定坤(左)与当代脊柱泰斗党耕町老先生

与此同时,林定坤还不忘四处拜师学艺。他借广东省中医院聘请全国名老中医师在医院带徒之机,拜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孙树椿教授、北京罗氏正骨罗金官教授、整脊疗法创始人韦以宗教授为师,兼收并蓄,为临床治病所用。

05

融汇各家之所长以后,林定坤所走的中西医协同发展之路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他总结认为,西医和中医相比,在现代医学技术的辅助下,诊断更加清楚,治疗方向更有针对性,但如果此时医生还精通中医疗法,就可缩小疾病的手术适应症。甚至根据中医理论,通过逻辑推理以及对病理病因的认识,有些病不需要开刀,也能治愈。所以对于可做可不做手术的患者,林定坤都会把手术的优缺点给予专业的指导意见,再让患者自己选择治疗方案。

林定坤认为现代的中医骨伤科医生,中西医协同发展不是不做手术,而是要把手术做得更好,结合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发挥合围优势,运用快速康复理念,使患者更快地返回工作,融入社会。同时也要改变思维方式,接诊病人时不妨中医思维先行,西医思维后补。他的这种认识是源于两个病例。

病例一:林定坤曾经接诊过一个不愿意手术、最终选择了保守治疗的患者,颈椎间盘突出压迫导致重度的神经根痛,虽然按照教科书来说,手术是必须的。但经过保守治疗后,患者最终还是痊愈了。

病例二:有一次,林定坤被请去为一位70多岁的音乐家治疗颈椎病,病人手臂痛得厉害,一个多月了,甚至不能平躺,到处求医也无法缓解。开始时,林定坤也因没有适合做手法的体位,而觉得很为难,但经过耐心研究突然“悟道”,终于为患者解除了痛苦。

“顿悟”的颈椎仰卧大角度前屈拔伸牵引法

从病人身上林定坤知道了,并不是西医的骨外科认为需要手术的疾病,都只能手术,有时候传统骨伤科的方法,也能解决重病疑难病。至此,他和脊柱专科的同事,开始尝试对严重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做保守治疗。六年后这个项目拿到广东省中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这还是十年内医院的头一次。

06

林定坤尤其善于通过思考,在工作实践中创新治疗手法和改良治疗手段。他改良的用石膏来代替小夹板固定伤处,既避免了夹板可能出现走位的问题,还起到了固定的作用。他将传统的T型垫根据位置系统化改进为压力垫、护肤垫、维稳垫、填空垫等。这一系列的创新改变都是从日常的工作中思考、总结出来的。

在治疗过程中被逼得没办法的时候,你会突然间想到改一下,有疗效了,以后遇到这类病人就反复系统地去研究。

林定坤始终强调:对于中医,先要继承,再要创新。继承厚实了,实践多了,本领强了,然后就会通融,才能有所突破,有时不必完全固守老祖宗的方法。融通与创新,加上扎实的临床实践,林定坤创造性地提出了使用“三针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平衡针加奇穴针法,用了平衡针的腰痛穴、两个太冲穴,就三针,治疗神经痛、急性疼痛。关键的时候,痛的时候扎进去,刺激性特别强。

他提出“鱼摆式调脊手法”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理筋、调节之外,我用鱼摆式手法让你的脊椎骨就像一鱼一样摆动,因为是的体位,它就往下走,就回到的它椎间盘的中心来,然后防止它最后再突出。突出的那块回不去,但是这个归位的过程中同时也理筋、调节,椎间盘内压就减轻了,压迫力就会减轻,神经的张力就会减轻,所以做完以后很多病人有效果

他提出“前屈滚腰法”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

前屈滚腰法”治疗腰椎管狭窄是一套方法。推拿加体位的练功方法,它包含了理筋手法、肌肉的按摩推拿手法,打通经络的手法就是点穴,活动关节的手法,让他屈髋屈躯,做斜扳、扩大椎间孔的一个手法,包含了病人抱腿滚腰的练功手法,抬腿、屈髋、收练腹肌和腰肌平衡的功法在里面。

林定坤在指导弟子前屈滚腰法的动作要领
其实,林定坤倡导“中西医并重,以中为主”的专科发展方向,刚开始时进展并不顺利,想要带出一个不做手术或以手术为辅的团队,很多医生首先不太愿意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