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报》、《新消息报》报道“新红颜写作”

 安然自得888 2019-09-03

《新消息报》推出“新红颜写作”专题

 

网址http://szb./xxxb/20100621/index.htm

 

这是一个诗歌积累的时代


    个人档案:李少君,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教授,湖南人,现居海口,《天涯》杂志主编。主要著作有 《南部观察》、《岛》、《那些消失了的人》、《蓝吧》等。是草根性诗学的提倡人。

 

    文学评论家李少君和广东湛江师范学院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张德明发表了一篇题为《海边对话:关于“新红颜写作”》的访谈式评论,文中谈论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有关女性诗歌创作发展的情况,也特别谈论了新世纪以来,女性诗人的大量出现和女性诗歌的创作实力等等,并正式提出了“新红颜写作”这个概念,在诗歌界引起哗然。
    “新红颜写作”的背景是一大批女诗人在博客等网络载体上写作,一些优秀诗作迅速流传,并在《诗刊》、《诗选刊》等刊物和报纸上发表。她们是金铃子、扶桑、郑小琼、横行胭脂、郑皖豫、李成恩、施施然、胡雁然、秀水、徐颖……比较有名的多达上百人。
    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女性写作?女诗人的大量涌现会对诗歌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诗歌真的沉寂了吗?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李少君。

 

    记者:您在2003年提出诗歌“草根性”的概念,能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吗?
    李少君:“草根”一词,唐代诗歌里就已多次出现,指的就是自然意义上的“草根”,即草之根。草是最有生命力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年由于网络兴起,内陆也流行这一说法。我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有感于诗歌现在这种蓬勃兴盛的状态,在很多偏僻之地,诗歌也很兴旺,所以应该说“草根性”的意思,几层含义都有:自然性,底层,在地,本土传统等等。一种自由、自然、自发的诗歌写作,一种日常化的深入普通人生活和心灵深处的诗歌写作。
    记者:“新红颜写作”是一种广义上的网络写作,您怎样看待网络写作?
    李少君:可以说网络解放了诗人的创造力,畅通了他们的表达渠道,作品仅仅创造出来是不够的,传播出去才有意义,我认为网络恰恰在这个环节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写诗的女诗人未必只有李清照几人,有些诗歌也许写出来就被历史屏蔽掉了,要知道古代女性的作品几乎没有传播渠道。现在有了网络,女诗人们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在博客上,如果作品很好,会很快传播出去。现在很多杂志的编辑都在网上选稿,很方便,省略了很多程序。
    新报记者:可以说“新红颜写作”是诗歌“草根性”的典型代表吧。
    李少君:诗歌的“草根性”,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由、自然、自发的诗歌写作。可以说网络的普及,较之男性,女诗人女作家受益更多。过往,女性写的诗歌被有意无意地遮蔽,只有网络打破了这一局面。女性由于其特有的身份和地位,特别适合网络写作,因为网络写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可以匿名,可以让她们保持相当的私人空间,不受干扰和侵犯。所以说二者是密切联系的。
    新报记者:大量女诗人的出现,会改变目前诗歌的“色彩”吗?
    李少君认为:女性诗歌和男性诗歌有很大的区别,在男权社会形成的诗歌现状下,就像《海边对话:关于“新红颜写作”》里提到的,女性诗人大规模地加入诗歌创作,必定会改变当代诗歌的格局,或者说会使当代诗歌染上浓厚的“脂粉味”,使当代诗歌呈现别样的色彩,还很有可能产生诗坛的奇迹。
    新报记者:有人说现代诗歌已经沉寂了,甚至正在走向衰亡。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李少君:这种说法,要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故意无视事实,如今诗歌仅仅就活动而言,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多的时候,出版物也是如此,在文学刊物普遍萎缩的情况下,诗歌刊物越来越多,这还不说明问题吗?诗歌在当代社会显得无用,而这么多的人还喜欢诗歌,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这恰恰说明诗歌是他们来自内心的真正需要,即使诗歌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甚至还可能耽误时间,让人软弱,但人们仍无怨无悔地喜欢诗歌,维护诗歌。
    说诗歌沉寂了,其实只是因为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人们的关注点多元化,所以表面上诗歌不如以前受关注。或者,有些人关注点在其他方面,就以为诗歌无人问津。其实人不管做什么,不管赚了多少钱,当了多大官,最终要落实到一个核心,就是求得灵魂的安妥,身心的安妥。而诗歌有此作用。
    而且我认为,现在是诗歌积累的年代,不是总结的年代,很多好的诗歌都不是在它产生时就大放异彩的,比如杜甫的诗,在他的年代并不多著名,现在不是也被广泛传诵吗?好的诗歌,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文艺报》头版:诗歌界关注女性诗歌创作

 

http://www. 

 2010年06月21日 

 

王亦晴

 

  一些女性诗歌创作在网络上得到较广范围传播,引起诗歌界的关注。如在重庆以“界限诗歌论坛”为中心,金铃子、西叶、沈利、梅依然、白月、宇舒、梅花落、重庆子衣等女诗人形成了一个群体,还有一些写作者的博客也拥有大量读者。这种网络时代出现的特有的诗歌现象,引起评论家讨论。
  诗人、评论家李少君说,这一现象其实也是“草根性”的一种表现。女性诗歌创作以前受关注不够,网络尤其是个人博客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由于网络写作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可以让女性保持相当的私人空间。如果创作出优秀作品,也很快可以得到传播。更多的女性作者加入诗歌创作,会使当代诗歌呈现别样的色彩。评论家张德明认为,网络平台的出现使新世纪的诗歌生态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以往纸介媒体时代由于编辑部审稿程序多、周期长、要求严,一首诗从创作到发表一般要经历短则几月长则一两年的时间,而且为了求得编辑的赏识以便作品能见诸报刊,诗人们往往要费尽心思研究市面流行的诗歌文本,仔细揣摩编辑们的意图,在诗歌写作上主动向刊物妥协。自我生命世界中某种真实的、鲜活的思想和情绪,因为与编辑和刊物的审美眼光不太吻合,不得不暗自放弃。网络的出现使创作、发表、评述等诗歌流程得以改变,诗人的写作变得更加便利和自由。评论家意识到“新红颜写作”存在的某些局限性,比如由于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也因网络过于宽松和随意的写作氛围,使当下部分女性诗作显得有些匆忙,有些作品本来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打磨后才可能将文字所能携带的审美内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但一些作者为了追求诗歌创作的数量,让读者能持续地来此光顾浏览,往往会将一些并不完全成熟的诗作迅速挂到网上,这些未经细致斟酌和修改的诗歌常常会显露出某种明显的瑕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