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载文脉延续:敦煌建筑的前世今生

 Mix杨林 2019-09-03

敦煌,

位于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

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总绾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地当南北要冲

重要的地理位置,

使它在欧亚文明互动、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在这片辉煌的土地上,

建筑艺术也从未断绝过生生不息的发展步伐。

敦煌建筑,

这一神秘而璀璨的文化、艺术明珠,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与风沙的洗礼后,

仍熠熠发光。

敦煌莫高窟外观

敦煌旅游集散中心外观

01

敦煌建筑的“前世”

敦煌莫高窟

俗称千佛洞。敦煌石窟群体中的代表窟群。晋时曾称“仙岩寺”,十六国前秦时正式名为。莫高窟”。其后,隋末唐初曾称“崇教寺”,元代称“皇庆寺”,清末又称“雷音寺”,但都属在某一短时期内以一窟、一寺之名代称整个莫高窟。

窟群建于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岩上,坐西朝东,前临宕泉,面对三危山,洞窟密布岩体,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如蜂窝状。

洞窟密布岩体,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如蜂窝状

洞窟密布岩体,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如蜂窝状

九层塔

A. 莫高窟形制

窟群全长1600余米,分南北两区,现存有壁画、塑像者共四百九十二窟,绝大多数开凿在南区,北区除少数洞窟存有壁画外,多达二百五十余洞窟都是徒壁无画的空窟(未编号)。现编号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共有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唐宋木构窟檐五座。

石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覆斗顶形窟、中心佛坛窟等;也有一些异型窟,如南北两壁开二至四个禅窟的覆斗顶窟,横宽20米左右的涅粱像窟、七佛并坐窟,高50米左右、由地面直通岩顶的大佛窟等

中心柱窟

别称中心方柱窟、中心柱窟、塔庙窟。洞窟形制之一。此类洞窟由印度支提窟发展变化而成,在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藏地区的许多石窟寺中均有此类窟型。

覆斗顶形窟

又称倒斗型窟。洞窟形制之一。隋唐洞窟基本属此型。平面方形,正壁开龛。空间开敞宽豁,光线充足,适于聚集佛徒讲经和礼拜活动。窟顶中心方形深凹藻井,四面呈斜坡状,形如倒斗,故名。是从十六国晚期至元代唯一不断出现的窟型。

中心佛坛窟

又称中心佛坛窟、佛殿窟。洞窟形制之一。为五代、宋的代表窟型。平面方形,覆斗顶,窟顶四角常有稍凹进之弧面,画四大天王。窟中心稍后砌佛坛,上塑菩萨像,坛四周与四壁之间保持距离,可作通道。坛前有阶陛,坛后沿有宽4米以上、厚约1的背屏,直接窟顶的背屏。莫高窟第98、100、108、61、55等大、中型洞窟均属此。

覆斗顶形窟

覆斗顶形窟

敦煌石窟内部

敦煌莫高窟158窟睡佛像

B.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

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

壁画指在石窟甬道、四壁及窟顶上所绘的佛画。敦煌石窟崖质属酒泉系砾石岩层,由积沙与卵石沉淀粘结而成。卵石坚硬、金石难琢,沙层疏松、稍碰即落,不适于雕刻。故古人于凿窟之后,在壁顶及墙面抹泥灰涂白粉,令其平整再绘画于上。

由于画壁较石刻费工少,易于描绘细节,豆人寸马均可精绘入壁,所以表现佛经内容及时代社会风貌,都较石刻广泛、丰富、详尽.这是敦煌石窟有别于其他石窟的最大特点和独具的优势。

从数量上讲,敦煌石窟现存壁画约五万多平方米,最大画幅40余平方米。从时代上讲,自十六国晚期的北凉,到蒙元时代,代代相因,凿窟彩绘,千年不衰。

对于建筑学人而言,

这些宝贵的壁画则使我们能了解到,

古时尤其是中晚唐、五代时中国建筑、城市的风貌。

02

敦煌建筑的“今生”

1. 敦煌旅游集散中心(2018)/朱小地工作室-BIAD

敦煌旅游集散中心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最主要的城市主干道阳关大道南侧,是进入敦煌市区的必经之地。

集散中心外观

游客集散中心的设计灵感来自绵延起伏的沙丘,在天地间呈现出的鲜明轮廓和阴影体,在形态上与沙丘有着内在的关联,相依在一起的建筑在建筑色彩上和沙丘的颜色同类,屋顶的坡度也如沙丘一样缓行。

主体建筑根据综合服务、办公后勤、特色餐饮和旅游展示等功能分成四个体块。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以半围合的群落式布局,静静等待着来自远方的游人。嵌入在厚重石材中的开口,被阳光雕刻出强有力的几何光影。

游客集散中心如同绵延起伏的沙丘

游客集散中心如同绵延起伏的沙丘

游客集散中心如同绵延起伏的沙丘

厚重石材中的开口被阳光雕刻出强有力的几何光影

厚重石材中的开口被阳光雕刻出强有力的几何光影

厚重石材中的开口被阳光雕刻出强有力的几何光影

建筑内部构成类似莫高窟的洞窟式空间体验。在炎炎夏日,游人进入到由大屋顶与厚墙围合而成的大空间,可以在其中休憩。加上透过屋顶与厚墙的阳光,共同营造出身处洞窟之中的神秘感受。

这种空间隐喻,既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回应,也是对莫高窟给人的身体经验的重现,最终呈现了敦煌印象。白天,在休恬时,延续了人与沙漠的神秘对话;夜晚,在沙漠中,呈现出钻石般的独特形象。

建筑内部构成莫高窟的洞窟式空间体验

建筑内部构成莫高窟的洞窟式空间体验

呈半围合群落式布局的建筑

夜晚建筑如同沙漠中的钻石

场地平面

形体生成图解

平面

剖面

2.玉门关游客服务中心改造(2016-2017)/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U10

A. 缘起

基地位于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区内,距离遗址约200米,基地原有一处1990年代供管理人员休息办公的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子经历多次搭建后杂乱的建筑形态、体量与周边环境,尤其与玉门关遗址严重不协调;

同时,随着游客量逐年的提升,功能已无法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由此业主急需一处新的游客中心来满足游客和管理人员的使用。

游客中心远眺

B. 游览流线梳理

设计前老游客中心缺少游览线路的规划和停车场的布置,造成游客的标准行程变成了是遗址前下车-遗址-上车,整个游览时间不超30分钟,而广场上总是停满的汽车,凌乱的状态让游览体验失色很多。

设计重新梳理停车场-游客中心-玉门关三者的关系,将停车场放在游客中心的南侧,有效避免对遗址干扰,同时利用基地南北两侧6米高差,将通往游客中心的步道分成三段折线,这样的处理让游客在停车场远眺遗址,沿着步道拾级而下,远处遗址渐渐消失,近处的游客中心映入眼帘。

紧接着进入游客中心,在体验完建筑内部的展览和影片后,游客登上位于中心庭院的景观塔,站在从未有过的角度静静地感受厚重的玉门关遗址,最后游客踏入遗址区近距离地欣赏遗址。

游客中心航拍图

场地入口远眺游客中心与玉门关遗址

景观步道远眺游客中心与玉门关遗址

从遗址回望,游客中心掩映在白杨树后

C. 改造策略

形态生成过程

地貌恢复

D. 场地回应

设计的出发点是将建筑与戈壁风貌结合,呈现出玉门关遗址的厚重感与戈壁荒凉感并存的场所。

由于遗存体量较小(现存地上遗存约为25mX25mX10),所以在游客中心改造设计中,将建筑的体量尽可能的压到地下,这样一方面最大程度消解了建筑体量,建筑屋顶还原戈壁风貌;另一方面由于基地南北侧存在6米高差,建筑恰巧可以埋藏在这一高差中,通过覆土方式让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厚重石材中的开口被阳光雕刻出强有力的几何光影

建筑与戈壁融为一体

E. 功能

游客中心建筑规模约2500平米,内部功能由展示、游客服务办公及宿舍组成。游览动线围绕中心庭院形成完整环路;办公区和宿舍区与游客部分相对独立,减少相互干扰。

游客服务中心总图

平面图

景观塔远眺玉门关

景观塔屋顶采光

景观塔室内

剖面图

剖面图

3.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2016)/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是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核心项目,于2014年开放启用,核心展示内容为“数字敦煌”和“虚拟洞窟”,目的就在于缓解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标。

这座与戈壁融为一体的建筑,由中国院总建筑师崔愷院士带领团队设计完成,不仅缓解了庞大的游客数量对遗产保护和管理造成的困扰,也在其中综合运用了数字技术(BIM)和绿色技术,并通过形态和材料的合理运用,让建筑具有了独特的敦煌特色。

如同沙漠中的流沙,如同雅丹地貌中巨舰般的岩体,如同矗立在沙漠中近千年的汉长城,如同莫高窟壁画中飞天飘逸的彩带,整个建筑充满着强烈的流动感。

自由曲面的形体相互交错,婉转起伏,巨大的尺度和体量将沙漠地景建筑的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

结合这样流畅的形态和空间走向,形成完整的游客参观流程,由接待而至预展,随后观赏数字电影、球幕电影,再乘车参观洞窟,并为回程的游客提供餐饮购物等服务,形成功能和形态的高度统一。

1 主入口 2 接待大厅 3 1号数字影院 4 2号数字影院

5 1号球幕大厅 6 2号球幕大厅 7 数字展示

8 纪念品销售 9 餐厅 10 回程大厅

充满动感的语言特征从室外延续到室内。

所有的公共空间,包括接待大厅、公共通道、数字展示、休息区均为开放空间。顺应外部形态的变化,室内空间的高度也随之变化。

结构支撑体的形态用“墙”的概念,将不同功能、不同高度的空间进行划分,界面清晰,空间明确。

整个建筑外观厚重,开窗较少。开窗的形式借鉴莫高窟洞窟的开洞立面构成方式,错落有致。外墙采用水洗石工艺,以质朴的材料和色彩表现敦煌的自然和地域文化特点。

另外,考虑敦煌气候特点,采用低技术策略的“绿色设计”概念,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包括:地道沟自然通风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双层架空通风屋面、500mm厚双层外墙以及局部采用雨水收集系统,用以灌溉绿化。

无论是对古时抑或是现时而言,敦煌都是一个蕴藏着巨大艺术、文化价值的地域。

在20世纪,莫高窟经历了让人痛心不已的历史,大量文物流亡海外。但值得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在几代敦煌学研究者及新一代敦煌建筑设计者的努力下,敦煌古建筑的保护及新建筑的继往开来都有了一定的成绩;且国家也对敦煌莫高窟这一中国艺术、文化、建筑宝库的保护愈加重视。

这以上的种种,都让我们相信,无论对于敦煌遗产保护抑或是敦煌现代建筑的设计,未来都将会越来越好!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