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电视剧而言,开个好头并不难,难的是结个好尾。这个“结尾难于开头”的定律,同样适用于神剧的续集。延续精彩,保持口碑,还要创造新意,续集的挑战总是要远远大于神剧本身。而《大小谎言》第二季,则从悬疑剧转变为女性心理剧。至于《权力的游戏》第八季,不用多说,大家有目共睹。但在今年所有已出品的神剧续作中,我认为只有它,是唯一能保持前作的极好水准的一部。心灵猎人 第二季 Mindhunter Season 2导演: 大卫·芬奇 / 卡尔·弗兰克林 / 安德鲁·多米尼克 编剧: 约翰·道格拉斯 / 马克·奥尔沙克 / 乔·彭豪尔 / 乔舒亚·多嫩 / 柯特妮·迈尔斯 主演: 乔纳森·格罗夫 / 霍特·麦克卡兰尼 / 安娜·托芙 首播: 2019-08-16(美国)
开局9.4,目前豆瓣评分8.8,烂番茄飙升至100%
 高密度的信息量,冷静克制的表现方式,背脊发凉的真实案件,80年代泛黄的色调。 代表作《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十二宫》《纸牌屋》《爱死机》等等。他擅长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人性与社会的黑暗之处,以强有力的影响震撼人心。没有哪部剧能像它这样,几乎是完全依赖台词推进剧情。不同于CSI美剧会把案发现场搬演一遍,《心灵猎人》对案件的“情景还原”,永远只有口头式的陈述。故事进行到了第二季,涉及到的杀人凶手:有著名的曼森家族,还有从第一季就开始做伏笔的BTK。而第19名受害者尸体出现时,警方甚至连一个嫌疑犯都找不到。更细思极恐的是,这里面牵扯到美国政府机构对案件调查的暗中操盘。而《心灵猎人》可以不带任何偏见地,把历史中确实发生的种种细节,搬上荧屏。在正式切入这个案件之前,我们得先了解剧中角色的工作方式。 剧集根据前FBI探员,同时也是片中主角的原型——约翰·道格拉斯所著《读心神探:FBI心理侧写术》改编而来。剧中主角,在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匡提科(Quantico)工作,所处的部门是一个叫“行为科学部”的新兴部门。 跟物理搜证等传统的科学办案方式不同,他们多数是依靠对罪犯行为的推理和合理猜测来破解案件。他们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大量地采访服刑犯人,并总结出某种犯罪类型的固定犯罪模式,再通过这个犯罪模式去推断其他凶手的犯罪行为。说得通俗点,就是通过大量的例证,总结出一个公式,并用这个公式去解其他方程。但是,他们通过一次次的实践证明了这个真理:是罪犯,永远会想到一起。凶手,要返回现场回味杀人时的每一个细节,重温那种扭曲的胜利感。尤其是在不能再次犯案的时候,回味,就成了他们的精神粮食。 行为科学部的工作既然主要是采访和归纳,那么,就要求探员要有极高的情商和采访能力。 他们要从最滑头、甚至是谎话连篇的罪犯嘴里,撬出他们最想要的信息。片中另一个靠走关系进到组里的同事,他就不具备主角的这种挖料能力。作为对谈的主导人,他每说一句,就被犯人怼回一句,主导权完全被犯人抢走。他照本宣科的聊天方式,让对方看不到诚意,人家当然看不起你。上一季,有“披萨社交”大法,这一季,还有“饼干社交”绝招。
前三集,本剧一直围绕着凶手代号叫“BTK”的案子展开。不,看到后面才发现,这才是本季的主线——亚特兰大儿童连环凶杀案。霍顿警官为调查BTK的案子,住进了亚特兰大一间酒店。女前台得知他是FBI专员,连哄带骗把他带到一间餐厅。他们想请求霍顿帮忙调查,而那时候,受害者的数量还是5人。霍顿没有拒绝,简单了解一遍案情以及当地黑人社区的特殊环境后,他马上得出了嫌疑犯的初步侧写。在黑人社区拐走小孩,且没有任何目击证人,嫌疑犯一定是黑人。否则,一个白人不可能从黑人社区拐走多名小孩,且没人一个目击证人。再有,他一定是开着冰淇淋车或者是高仿警车,以此来放松小孩的戒备心。连案发现场都没去过,霍顿仅凭手上的报告,就能得出这信息量极大的“嫌疑人侧写”信息。 当故事讲到最后面,你才发现,上述“推测”全部验证。然而,因为不是跨州犯罪,FBI对这个案子并没有管辖能力。后来事实也证明,亚特兰大机场成为全球客流量最大的三个机场之一。大量的资金和商机,正在流入亚特兰大,如果这个节骨眼传出连环凶杀案的负面新闻,引起社会恐慌事小,资金跑路才是事大。 尤其当霍顿提出嫌疑犯一定是黑人的推测时,政府更加不敢对黑人群体开炮。 因为亚特兰大刚刚靠黑人选民,选出全美大城市的第一位黑人市长和黑人警长。 如果在没有任何明确证据的指引下,仅凭推测就把矛头指向黑人群体,这样的风险,新上任的这批黑人公务员可不想承担。当第11名受害者出现,而亚特兰大警方依然无所适从时,FBI终于正式接手这个案子。尽管霍顿警官如愿介入了调查,但依然受到各种传统办案规章制度的限制。比如,没有直接证据不能下搜查令,除非,你苦口婆心地去市长的社交派对上请求特权。再比如,霍顿为了给嫌疑犯“下套”,需要联系制造厂制作特殊道具。而办事员居然在这个节骨眼说:“像这样的临时订单一般出不来货。” 最后,好不容易搞到了货,拆开后居然还要霍顿警官等人亲手组装。当地政府不积极配合,案件本身还容易挑起种族战争,比凶案真相更扑朔迷离的,是背后不为人知的办案故事。2000年,有一部叫《谁杀死了亚特兰大的孩子》的电影,它以阴谋论为着墨点改编了这个案件。而《心灵猎人》冷静克制,不带任何私心讲完这个故事。对政府正反两面的表现,《心灵猎人》只做表现,不利用剧中人的观点及遭遇做任何评价。它更像是把办案中发生的各种事实,逐一呈现给你看,而结论,需要靠你自己归纳。 最后,他们靠“侧写”找到的凶手,仅仅被判有两项罪名。有观点认为,政府为了平息这件连环凶杀案,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替罪羔羊。当时用来给他定罪的证据,也并不是直接证据,是间接证据——但也很有力度。最后的检测结果,就跟“犯罪侧写”只能缩小范围而不能具体指向特定的个体一样,检测所使用的线粒体DNA检测技术只能缩小嫌疑人的范围,而不像细胞核DNA检测技术一样可以指定唯一的个体。所以,检测的结果并不能直接证明他就是凶手,但也没有排除他的嫌疑。抛下这个“有疑点”的杀手不说,另有一个或多个杀了27名儿童的凶手,直到现在依然是一个谜。剧集最后的一行字,“直到2019年,剩余27宗案件,无一被起诉”。 看完一整季,所有的压抑并没有在最后一刻得到释怀,而更多是的对社会对制度的怀疑和叹息。那怕是FBI专员,也并不是走在办案的康庄大道上,法治往往避不开人治的干涉。办案,处处涉及到与人的交往,而一旦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人情世故。最后正义没有得到伸张,这不是在传播负能量,而是让我们了解历史。如果没有这样一部好剧,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段令人遗憾的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