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诗歌》“2011新发现诗歌夏令营”讲座之李少

 安然自得888 2019-09-03
作者:徐威


整理人:徐威

李少君老师与我们这些年轻人在武汉夏令营之前就早已有过交流,只不过绝大多都是在网上。对我们这些学员而言,能面对面地与少君老师探讨诗歌,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于是,对李少君老师的讲座,没听之前我们充满期待,听完之后受益良多。

李少君老师首先对我们说:“对于一个写诗的人而言,尤其是对你们而言,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写诗?”由此,李老师从汉字的特点(实在性与能指性)、诗歌的功用与地位、文化的功用与附加值等方面谈我们为什么要写诗,谈诗歌的重要性。中华文化是建立在诗歌之上的,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开始,中国的“诗”便贯穿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之中,成为中国人的文化信仰。中国的宗教信仰便是“诗歌”信仰。此外,李少君老师还把中国诗人与西方诗人进行了对比,指出西方诗人注重批判性,而中国诗人更加注重超越性,尤其是对自身的超越。李老师举仕途失意、一再被贬谪大文豪苏东坡为例。道路如此坎坷,然而,苏东坡的诗词中却更多的表现出豪迈之气、飘逸之气。这便是对自身的一种伟大超越。

而后,李老师从“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对诗歌与生活进行阐述。所谓立德,即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所谓立功,即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把握生活;所谓立言,即诗歌。先立德,再立功,后立言。李少君老师提醒道:“对诗歌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先解决生活问题,再解决诗歌的问题。不必天天琢磨诗歌,不必天天为了写诗而写诗”。李老师“主动地生活,被动地写诗”的写作观点,得到了学员们的认同。

李少君老师还提到三个关键词:心学、领悟、境界。写诗应该由心出发,有感而发。诗歌的写作只有一个技巧: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此外,李老师还强调,写诗的过程永远是先做到“自我满足“,而后讲求“满足他人”。如果一首诗歌连自己都感动不了,那肯定不能感动他人。

李少君老师的讲座精彩纷呈,既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又带着师长的善意提点。感谢少君老师,感谢《中国诗歌》,感谢“新发现”夏令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