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藏有西汉时期“夏骑”烙马印,时常思考,希望能对此印有更深刻的认知。烙马印,自战国以来用于烙马所专用,遗存稀少,属于官印。 庄子《马蹄》:“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洛(烙)之。”《北史·孝文帝纪》:“延兴二年五月,诏军警给玺印传符,次给马印。”王献唐在《五镫精舍印话》中记述:“汉印中有阳文巨印及长方阳文印,字极深露者大抵皆火印也。”罗福颐在《近百年来对古玺印研究之发展》中写道:“传世古印中,有烙马用印。1930年《贞松堂集古遗文》始发表汉代《灵丘骑马》烙印,于是烙马印初次见于著录,由此推之,前人印谱所载《邞駘》、《常骑》皆古人烙马用印也。” 烙马印的概况与馆藏 烙马印散见于典籍中有:1.“日庚都萃车马”(对应见下图)。据柯昌济的《金文分域编》中记载:“日庚都萃车马玺,《山东通志》光绪十八年出土潍县。王文敏以百五十金得之,方二寸二分,四边作铜墙……疑古钤马印。”据考,“日庚都”为燕国都邑名,“萃车”即副车,“日更都萃车马”是指日庚都官署副车所用之马。此玺时代在战国。先贤万印楼主人陈介祺曾经收藏,编入其《十钟山房印举》,后流散到日本。2.“灵丘骑马”。《五镫精舍印话》记载:“上虞罗氏所藏,载于《贞松堂集古遗文》。”据考,“灵丘”当为古地名。历史上有灵丘古县邑,西汉置。今灵丘县在山西省东南,相传战国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骑马”为秦置官职。《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曰:“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囹、骑马、骏马四丞。”此印蜕由上海朵云轩提供,实物藏处未作交代。3.“邞駘”。印文中“邞”为古县名,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和诸城市东,“駘”指劣马,见《辞源》。4.“常骑”。印文中“常”疑为某地名,“骑”指官职。5.“曲革”。印文中“曲”亦为古地名,“革”有专家认为是皮革上所用烙印。在西泠印社建社95周年年会上,上海博物馆孙慰祖先生谈到该馆新近由香港收入一方烙马印“遒侯骑马”,此为第六方。6.“遒侯骑马”。《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封陆疆为遒侯,传二世凡60年。此印有确切纪年可考。

以上罗列烙马印共计六方,见于《中国玺印篆刻全集》。其中,“日庚都萃车马”现藏日本东京友邻馆,“灵丘骑马”存放处未作介绍,“邞駘”与“曲革”两方现藏故宫博物院,“常骑”与“遒侯骑马”两方现藏上海博物馆。 新发现的“夏骑”烙马印 新发现的“夏骑”烙马印,应该是目前所见的第七方。此印纵8.5厘米、横7.2厘米、通高6.5厘米、重达530克。印面略呈长方形,无边栏,印体巨大。“夏骑”二字作朱文,竖式排列。印文中“夏”字形体较大,“骑”字矮扁,字口凹凸如壁立。印钮中空可纳木。“夏骑”与上面介绍的“常骑”文意相类,笔者考证“夏”为“夏丘”古地名之省略,“骑”为“骑马”之省略,“夏骑”应是“夏丘骑马”之省略。此印收录2009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大风堂古印举·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编号五A。 相关考证 上文介绍在传世的四字烙马印中有“灵丘骑马”(图2)。印文中“灵丘”为古地名,“骑马”为官职。又见上海博物馆藏“遒侯骑马”(图6)。印文中“遒侯”是指爵位,古时设立有“公、侯、伯、子、男”。《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封陆疆为遒侯,由此可知印有确切纪年。笔者对两印面文字作观察,感觉“灵丘骑马”印面空灵,印文与边栏有粘连,观察“遒侯骑马”印文中“侯”字上部作斜笔,与成熟汉印中“侯”字差别较大,两印文字中尚未见典型汉印“缪篆”篆法构形。但两印文中“骑”字篆构极为相近,说明此两印时代接近,而且两印文均为四字,都属于西汉早期烙马印形制特征。


我们再来看本文介绍的两字烙马印“邞駘”、“常骑”与“曲革”(分别见图3、4、5),印文结构平正方直,印面均无边栏。三印中以“常骑”印从形式到印面文字排列与新发现的“夏骑”烙马印最为接近,印文篆构平直,接近成熟汉印文字特征。上文推断“夏骑”有可能是“夏丘骑马”之省文,那么,我们对“夏丘”地名作相应调查,文献中见有“夏丘”,为古地名,西汉设有夏丘县。“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正月壬戌,封代共王子刘遇为千章侯,后更为夏丘侯,以酉守金不足,免国为县。绥和二年四月壬寅,成帝封傅晏为孔乡侯。在夏丘立国六年,元寿二年,坐乱妻妾位,免国为夏丘县,徙合浦。县、侯国均属沛郡。考其遗址,位今泗县城关镇东近1公里处。”文献中记载“夏丘”曾两次立国,其后又免国为县。 最近看到新出版《秦西汉印章研究》(赵平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2年12月第一版)书中,“二、秦西汉官印省略类型”一节中说道:“这时期官印省略的内容主要是地名……1.国族名、地名省略……(1)临葘省作临……(2)千乘省作千……(3)邯郸省作邯……(4)陇西省作陇……(5)朔方省作朔……”由以上略举的地名官印中,我们注意到保留的都是地名中的第一字,省略的都是其后面的字。这种省略形式佐证了笔者的对“夏(丘)骑(马)”烙马印的推断。在上文介绍的“邞駘”印文中,“邞”即古县名,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和诸城市东,“駘”指劣马。说明此印也是一方省略印文类型的同时代烙马印。 有关战国至西汉时期烙马印的探究,笔者以时代先后结合印文篆构等特征再作如下分析:1.“日庚都萃车马”,印文六字,字形大篆,时代战国,是目前所见烙马印中时代最早、文字最多的一例。2.“灵丘骑马”、“遒侯骑马”,印文四字,字形仍带有秦小篆遗风。其时代属于西汉早期。3.“邞駘”、“曲革”、“常骑”与新发现“夏骑”,印文均为两字,字形汉篆,平正方直,文字均衡布满印面,印文篆构具备了西汉后期成熟的汉印文字特征。 以上罗列的烙马印时代由战国经历秦朝至西汉末,大至由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8年,约在五百年间的延续发展过程中。笔者从时代先后、印文字数、字形特点作梳理,总结出几点看法:1.印文由“六字”——“四字”——“两字”,由多字向少字发展。2.印文篆体由“大篆”——“小篆与汉篆之间”——“汉篆”演变,发展成为平正方直的典型汉印使用文字。3.印面基本呈方形,印体硕大,均作朱文,印文深凹,纽中空可纳木柄(个别不排除有可能捆绑手柄)。从以上梳理明显看出烙马印随时代发展,字义“由繁化简”,出现了“省略”,应该说这种流变过程更趋向标准化,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综上考证,“夏骑”烙马印印文中的“夏”,指的是古时“夏丘县(国)”既今安徽省泗水县东。“骑”为“骑马”,属于西汉中后期出现省文类型的烙马印。 余言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玺印篆刻全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存世六方烙马印的印面尺寸。“日庚都萃车马”纵、横7.0厘米;“灵丘骑马”纵6.9厘米、横6.7厘米;“曲革”纵7.2厘米、横7.1厘米;“邞駘”纵7.7厘米、横7.5厘米;“常骑”纵、横7.0厘米;“遒侯骑马”纵、横7.0厘米。以上数据作比较,“夏骑”纵8.5厘米、横7.2厘米,为目前所见尺寸最大一方。 本文以“夏骑”烙马印作基点,对战国至西汉时期烙马印作梳理,简谈个人看法。烙马用印时代高古,传世稀少,给研考带来困难。在实物印例介绍中见到的“曲革”、、“常骑”时代也属于西汉中后期所出现的省略类型,其印文尚待深入探究。拙文仅以目前所掌握的烙马印展开讨论,于此请教诸方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