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古印今观】孙家潭 战国时期二合官玺

 天津印社1996 2019-09-03

  此玺为战国时期二合官玺,二合缺失其一,现在看到的只是原印的一半。十余年前有幸得于郑州。

IMG_256

  印文“□玺”,图1为实物照片,图2为印蜕。 印面直径1.9厘米,通高2.6厘米,青铜质。此为左半印,原印应为两半印相对合,形成圆柱形印钮。印文两字分置上下排列,上面一字暂不识,其字形结构为“厂”与“交”相组合,下面一字,依字形结构判断仅为大篆形体“玺”字的左侧偏旁。观察印面整体结构,此玺有可能为三个字,在缺失的右半印面的上部,推断还有一字,因缺失我们已无法看到。此玺依篆法特征判断为战国楚系。这类印章因两半对合(或三半对合),故称之为二合玺,其专名“玺节”。见《周礼》:“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玺节原为一印,剖为二半为二合玺,三半为三合玺。古时货物通关过卡,持货人与关卡之官吏要各持其半玺,两玺相对合,既可通行。观察此玺实物,在内侧印体的平面上,有两个外凸点,显然,它是与其相对应的另一半印体相吻合所设置,起到两半印对合时的定位作用,穿孔是为了便于系戴。


  有关此类形制的官玺遗存稀少,见《珍秦斋藏印·战国篇》收录二合玺两方,同是半个印面;《鉴印山房藏古玺印菁华》收录一方三合玺,仅为三分之一印面。2003年春,“非典”猖獗之时,我在甘肃天水古玩店曾见到一方三合玺的三分之一,当时只因价格问题未能将其拿到手,花落他人而常感到惋惜。叶奇峰先生在《珍秦斋藏古玺印的学术价值》一文中讲道:“展品图录5号‘藏室’是二合玺,此类印风虽非初见,但存世不多,绝对称得上罕见。”可见,二合玺、三合玺存世稀少。据国馆资料介绍,目前仅见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方完整的战国三合玺。


  战国官玺时代高古,遗存稀少,二合玺、三合玺更为罕见。其文物、学术价值可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