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蝉”与“逃禅煮石”

 天津印社1996 2019-09-03

IMG_256
(雕件 右侧枝干俏色雕刻一只小蝉)         

     
     前几年有缘从成都买回这件清代老工玛瑙雕件。雕件高10、宽10.5、厚4.5公分。整体近似圆形作透雕,玛瑙呈淡黄色,边缘颜色偏红,局部有变化,质地温润光亮,内蕴老气。雕件下部作山石状。整体雕件以山石为依托,上雕刻了四枝桃枝主干,中间分叉与桃树枝叶交错向上,正反两面共雕刻了七个桃子,上边缘三个巧用俏色,其余四个分置前后两面,硕大的桃子压弯枝头,枝干与卷叶交叉错落,俯仰有序而妙趣天成。下方正中处雕立人童子,面部颜色浅白而凝腻,憨态嬉人。童子双手由头顶上方拉下桃枝末稍迈步向前。整体雕件上密下疏,以童子、仙桃、枝干等构成雕件主体。在雕件右侧边缘主体枝干上以俏色雕一小蝉,独立而醒目,栩栩如生。观赏中有如午蝉聒耳,静中欲动,如闻其声。 

     这件雕件一看见时就很喜欢,因为有童子寿桃,认为是童子献寿的题材,买回来一直放在玻璃柜里而束之高阁。
     “逃禅煮石之间,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明清印人多以此句入印,记得清代篆刻名家吴让之就刻过一方。岁在乙丑春日,兴之所至,余也刊逃禅煮石附庸风雅。由此对逃禅逃蝉煮石有了一些肤浅的认知。 

     “:本是禅那的简称,巴利语的音译,梵语的简称,汉语意译为思维修静虑,也有译为弃恶功德丛林者。原出自《奥义书》,为印度教术语,为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修习瑜伽的高级阶段。后为佛教所吸收,为三无漏学六度之一,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如来禅、清净禅)的区别。

    “逃禅

     1)逃出禅戒。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禪。仇兆鳌注:逃禪,犹云逃墨、逃杨,是逃而出,非逃而入。

     2)指遁世而参禅。唐·牟融《题寺壁》诗:闻道此中堪遁跡,肯容一榻学逃禪。·无名氏《四贤记·邂逅》:端恐路途未稳,学逃禪云外,觅个亲人。胡怀琛《送亚子归梨里》诗:商量偕隐谋非错,检点逃禪事亦难。

      这里所说逃禅二字觉得并不难理解。一般说来,古代文人和文士看破红尘,追求清闲淡远的生活方式,往往逃避世俗,从禅定和禅悦中获得人生的大自在和精神上的解脱。所谓逃禅者,即是所谓逃名、逃利、逃喧嚣、逃浮华等,追求与世无争的一种境界。而对于逃禅煮石之间煮石则不太好理解。明清文人艺事记载中也多见有煮石之典故,并且它与逃禅联句并举使用,其郑重其事,这里的玄机究竟何在呢?

     “煮石
      即煮白石,旧传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因借为道家修炼的典实。晋葛洪《神仙传·白石先生》:﹝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韦应物有五言绝句《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来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样看来煮石,原与传统的道家炼丹有关,是神仙、道家或方士修炼的一种方式。

     另外一层意思我以为,煮石与明清两代文人赏石、藏石、治印相关联。在元末明初,文人雅士为了抒发情感,自己动手直接参与金石篆刻,先后出现了例如文彭、何振、丁敬以及其后的邓石如、蒋仁、汪关等诸多治印名家,随后又形成了以地域划分的诸多篆刻流派体系,促使了印人群体的形成发展。客观地说,明清两代印人的对于印石、奇石、玉石的爱好与收藏盛况空前。作为印人、藏石者对于印石的养护,把玩,有时还需要自己动手磨光、火烤、上蜡等自行制作佳石。我们知道石料加温的方法有火考与水煮,我们见到明清两代的老青田印石中有灰黑色的,多数是经火烘烤,印石在火烤或水煮后发生变化,使其内在纹理更显神韵。再经过较长时间的摩挲把玩,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印石表面形成了熟旧的包浆,正可谓石不能言最可人,这些都是文人与佳石之间的情感交流。从上梳理,有关文人参与的刊石、养石、藏石、爱石的过程,可能既所谓煮石了。

     明清印人作品中余还曾看到一方饥思煮石印。从印文字义上理解可能与道教思想相关,精神需求的时候也要吃白石头,细细品味与逃禅有相似的概念,其实也是指人的精神追求。因此,逃禅煮石并举连句,便成为了明清时期文人文士们的一种追求,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从尚的理念。

     由于创作逃禅煮石这方印作,对印文的的思考,引发了由桃蝉逃禅煮石再到逃禅的认识过程,对这件玛瑙雕件有了新的认识。清代玉工为何将(逃)、(禅)再与童子组合在一起雕刻成一件作品呢不言而喻,他是借助这种形式,以字音暗喻了当时社会的文人文士的情感追求,匠心独运,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给予了这件雕件生命,此时无声胜有声,应当是一件很有思想的佳玩。以借喻形式来表现的还见有同类鹤鹿(六和)同春马上封猴(侯)等。

     此雕件可谓雅俗共赏。生活当中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而则难以摆脱,而到尽头便是,耐人寻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