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诗歌营造美丽深圳 专访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奖”获奖者李少君

 安然自得888 2019-09-03
    我一直认为,只有青山绿水加上诗情画意才能构成美丽中国,并且这是在已经解决了小康温饱、开放自由、健康生态和民主和谐的基础上。当然,这也许是一个终极目标,还需要漫长的努力。




▶李少君获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深圳商报见习记者 苏兵

1月26日下午,著名诗人李少君应“第一朗读者”活动主办方邀请,在深圳华侨城华·艺术沙龙参加“诗歌与南方”朗诵会,作为当天活动的主题诗人之一,他不仅朗诵了自己的代表诗作,还获颁了第一朗读者和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共同评选的“最佳诗人奖”。就诗歌与诗人等话题,深圳商报记者专访了李少君。

深圳诗歌在全国都很响亮

《文化广场》:你认为深圳诗歌界有哪些特点?

李少君:我经常来深圳参加一些诗歌活动,对深圳的诗歌界有一定的了解。我在2011年给《深圳青年诗选》作序时就总结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土壤好,深圳是个相对年轻的城市,人们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都比较高,对高端艺术比较需求。诗歌是小说中的小说,艺术中的艺术,这里的人们对诗歌有一个广泛的心理基础和需求;二是起点高,视野开阔,立足深圳本地,面向全国。现在的诗歌品牌和活动也都很响亮,并且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如“诗歌人间”、“第一朗读者”等,均邀请了国内的优秀诗人参与活动,深圳已成为中国诗歌界的一个重要平台;三是深圳诗歌具有草根性,深圳诗人的特点是年轻化,他们在深圳成长,跟这片土地密切相关,他们会越写越好。深圳的诗歌在一直往上走,充满希望,在全国诗歌界都保持着先锋状态。

诗歌发展不逊色往昔

《文化广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界蓬勃繁荣,有人说现在已难现昔日辉煌景象了,您对此怎么看?

李少君:我认为是评价的标准不一样。现在的诗歌活动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诗歌出版物也比那时多,阅读诗歌的群体也比以前增加了,只是比较分散。上世纪80年代是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开放,出版物少,可选择的诗歌读物也少,所以诗歌在当时社会集中度高,影响大。后来,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传播途径的丰富多样,让人们对文艺的需求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就出版物、阅读群体等总体来说,现在的诗歌同样是繁荣发展的景象。

读诗可修身修心

《文化广场》:如何让诗歌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里?

李少君:诗歌在中国是具有宗教作用和意义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以理解为中国文明文化即“言”是建立在“诗”的基础上的,《诗经》一直都排在古代文化经典作品之首。诗歌跟中华文明、象形文字是血脉相连的,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快,压力也较大,阅读诗歌可以让心里愉悦放松,我就随身带一本《唐诗三百首》,闲来读读,有益有趣。

同时,如果追求个人修养,提升文化素养,让自己变得更有自信和内涵,也可以多阅读诗歌。现在的诗歌活动、诗选等文化产品也非常丰富,多读既是一种修身修心,也会让自己更具魅力。

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篇章里提出“美丽中国”概念,这个概念是美学概念,盛唐是美学中国的代表,唐装、唐人街等都具有美学的形象,影响了世界。今天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追求也要同步跟上。要营造美丽深圳,美才是最高标准,美是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诗人归来也是诗歌回归

《文化广场》:你在《诗人的失踪现象》一文中提到一些失去音讯和身影的诗人时,写到“富丽堂皇然而让人心酸的背影”,可以体会到你对他们的挂念和伤感情绪,当时是怎样一种境况?

李少君:写此文时是10年前,诗歌比较低潮,是当时自己的一个联想,一种感触,而近几年诗歌很活跃,这些诗人很多又从国外回来了,如诗人多多从荷兰回国,这也是诗歌文化的一种回归,让我感到欣慰。

[转载]用诗歌营造美丽深圳 <wbr>专访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奖”获奖者李少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